(4)室內引線防雷
與衛星接收設備相連接的導線應采用有屏蔽層的,其兩端屏蔽層就近與接地母線連接,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接地。對於與室外的聯線,其線芯極有可能感應高的雷電電壓,因此,不僅要在其屏蔽層做好接地,而且在線路上要用避雷器隔離的形式進行避雷,如從接收天線到接收機之間的高頻電纜,可接上一個小型射頻信號避雷器,以防雷電從此入而打壞接收機。如果通信機房與衛星接收機房較遠,衛星信號采用埋地電纜傳輸,衛星接收機輸出端的防雷顯十分重要。因此衛星輸出電纜防雷不容忽視,為此除了要求電纜屏蔽層兩頭良好接地外,在電纜兩頭信號芯線還要接帶中心接地的避雷器加以隔離。
(5)室外引線防雷
室外引線主要包括交流電源線、由室內交流配電屏引出的室外設備使用的電源線和經室外的各種信號線。室外引線應使用相應的屏蔽電纜,且引入機房前,較長的引線應首先水平埋入地下,屏蔽層兩端還要就近與地網焊接,若無屏蔽電纜的要將引線穿入大鐵管,並水平埋入地下,埋沒深度在1米左右,鐵管兩端就近與地網焊接。信號引線比較短無法埋地,則將引線兩端屏蔽線就近與接地體焊接。
3.防雷裝置的構成和原理要求
衛星接收係統防雷裝置,由接閃器、引下線、接地體組成。防雷裝置選定的材料應滿足通過雷電流動穩定和熱穩定的要求。所謂動穩定是考慮雷電流的機械破壞作用,所謂熱穩定性是考慮雷電流的熱破壞作用。
接閃器又分為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帶、避雷網。避雷針宜采用鍍鋅的圓鋼或鋼管製成。圓鋼直徑不宜小於25毫米,鋼管直徑不宜小於40毫米,鋼管壁不宜小於2.75毫米。
引下線最好也要采用鍍鋅圓鋼或扁鋼。圓鋼直徑不小於8毫米,扁鋼厚度不小於4毫米,截麵最小為48平方毫米。引下線應沿建築物外牆敷設,並應避免彎曲,經最短途徑接地。引下線與天線豎杆應采用焊接,焊接長度為扁鋼寬度的3倍,為圓鋼直徑的10倍,引下線與接地裝置必須焊接牢固,所有焊接處均應塗以防鏽漆。在沒有特殊要求時,允許用建築物和結構物的金屬結構作為引下線,但必須連接可靠。在易受機械破壞的地方,地上2米到地下0.2米的一段引下線應加以保護,保護材料可用竹管、角鋼或鋼管。采用角鋼或鋼管時,應與引下線可靠地聯結起來,以減少雷電流通過時的電抗。
接地體又稱接地極,是與土壤直接接觸的金屬導體或導體群。接地是防雷工程的最重要環節,不論是直擊雷防護還是雷電的靜電感應、電磁感應和雷電波入侵的防護技術,最終都是把雷電流送入大地。接地體可以采用圓鋼、扁鋼和角鋼。在腐蝕性的環境中,防雷裝置所有材料應作鍍鋅或塗漆處理,還應適度加大截麵,以防腐蝕和鏽蝕。
衛星通信機房內所有的電子設備的金屬外殼等都必須良好接地,金屬走線架、水管等金屬部件也要接地。機房內的金屬設備良好的接地不僅是安全用電方麵的要求,也是屏蔽雷擊的重要措施。金屬接地有單點接地、多點接地等,接地線要求短、粗、直,還要兼顧通信設備短路電流和泄放雷電流的能力。接地彙集線一般設計成環形或排狀,材料為銅材,截麵積不應小於120平方毫米,也可采用相同電阻值的鍍鋅的扁鋼。接地彙集線應安裝在靠近避雷器的位置,使連接避雷器的接地線最短,每一個樓層之間的接地分彙集線應直接與總彙集線相連,這樣就可以保證整個通信機房的單點接地。
通過采取周密防雷措施,衛星通信機房可極大地避免因雷擊而造成設備損壞。衛星通信設備的防雷保護工作必須考慮全麵,消除雷電可能引入通信機房的途徑,使衛星通信設備遠離雷電的危害,確保衛星信號傳送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李良福.雷電防護關鍵技術研究[M].氣象出版社,2008.
[2]王謹之.無線電技術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曹煌華,男,福建龍岩人,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古田分台工程師,主要從事短波通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