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目標越高 發展越快(5)(3 / 3)

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出生在一個貧窮演員家庭,一歲時父母離異,他跟隨母親生活。

他母親16歲就開始在劇團演主角,卓別林認為,“她有足夠的資格當一名紅角兒”。但是她的嗓子常常發啞,喉嚨容易感染,稍微受了點兒風寒就會患喉炎,一病就是幾個星期,然而又必須繼續演唱,於是她的聲音就越來越差了。

卓別林5歲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又一次和母親去一家下等戲院演唱。母親不願意把他一個人留在那間分租的房子裏,晚上常常帶他上戲院。

那天晚上,卓別林站在條幕後麵看戲,隻見他母親的嗓子又啞了,聲音低得像是在悄聲兒說話。聽眾開始嘲笑她,有的憋著嗓子唱歌,有的學貓兒怪叫。他糊裏糊塗,也鬧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噪聲越來越大,最後母親不得不離開了舞台,並在條幕後麵跟舞台上管事的頂起嘴來。管事的以前曾看到卓別林表演過,就建議讓卓別林上場。

在一片混亂中,管事的攙著5歲的卓別林走出去,向觀眾解釋了幾句,就把卓別林一個人留在舞台上了。麵對著燦爛奪目的彩燈和煙霧迷蒙中的臉,卓別林唱起歌來:“一談起傑克·瓊斯,哪一個不知道……可是,自從他有了金條,這一來他可變壞了……”

卓別林剛唱到一半,錢就像雨點兒似的扔到台上來。他立即停下,說他必須先拾起錢,然後才可以接下去唱,這幾句話引起了哄堂大笑。舞台管事的拿著一塊手帕走過來,幫著他拾起了那些錢。卓別林以為他是要自己收了去,就把這想法向觀眾說了出來,這一來他們就笑得更歡了。管事的拿著錢走過去,卓別林又急巴巴地緊跟著他,直到管事的把錢交給他母親,他才返回舞台繼續唱。台下的觀眾笑的笑,叫的叫,吹口哨的吹口哨,氣氛更為熱烈……

受到這種鼓勵,卓別林也來了勁,他無拘無束和觀眾們談話,給他們表演舞蹈,還做了幾個模仿動作。有一個節目是模仿他母親唱支愛爾蘭進行曲:“賴利,賴利,就是他那個小白臉叫我著了迷,賴利,賴利,就是那個小白臉中了我的意……那位高貴的紳士,他叫賴利。”在唱歌的時候,他把母親那種沙啞的聲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觀眾被這個5歲的小男孩逗得捧腹大笑,扔上了很多錢。

卓別林後來回憶說:“那天夜裏在台上露臉,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母親的最後一次。”正是那次表演,卓別林找到了自己的坐標點,確定了自己的位置,從而走上了一條成功之路。

精力集中到一個目標上獲取成功

一個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目標太多,往往什麼事都做不好,所以目標要專一。卡萊爾說得好:“即使是最脆弱的人,隻要集中其精力於單一目標,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堅強的人,分心於太多的事務,也可能一無所成。”

拉馬克於1744年8月1日生在法國的畢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最小的一個,也最受父母寵愛。拉馬克的父親希望他長大後當個牧師,就送他到神學院讀書。

後來,由於德法戰爭爆發,拉馬克當了兵,因病退伍以後,他愛上了氣象學,想自學當個氣象學家,於是整天仰首望著多變的天空。

再後來,拉馬克在銀行裏找到了工作,想做個金融家。

很快的,拉馬克又愛上了音樂,整天拉小提琴,想成為一個音樂家。

這時候,他的一位哥哥勸他當醫生,拉馬克學醫四年,可是對醫學沒有多大興趣。

正在這時,24歲的拉馬克在植物園散步時遇上了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盧梭,盧梭很喜歡拉馬克,常帶他到自己的研究室裏去,在那裏這位“南思北想”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學迷住了。

從此,拉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時間,係統地研究植物學,寫出了名著《法國植物誌》。拉馬克35歲,當上了法國植物標本館的管理員,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學。當拉馬克50歲的時候,開始研究動物學。此後,他為動物學花費了35年時間。

也就是說,拉馬克在24歲以前,盡管做過很多事,但一無所成。從24歲起,他集中精力、目標專一,用了26年時間研究植物學,35年時間研究動物學。於是,拉馬克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