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never,never give up
2009年春節,倫敦伯爵廣場展覽中心,彙聚了全球出版業的精英,倫敦書展在這裏拉開帷幕。倫敦書展是僅次於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的世界圖書版權交易會。該書展是歐洲每年春季出版界的盛會,當代出版界的多樣化和創新性在書展上一覽無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版界參加各種國際舒展已經司空見慣,此次倫敦書展,來自中國的27家出版社和圖書交易公司組正了規模不小的代表團。
然而,不同尋常的是,在英國出版社的展位上,與金發碧眼的英國出版人比肩而立的,確實一個黑頭發黃皮膚的貌不驚人的中給國人,他就是黃永軍,一個喜歡第一個吃螃蟹的浙江人。
2008年,黃永軍在倫敦成立了新經典出版社,成為民營書商在海外設立出版社的第一家。此次舒展,黃永軍把趕製出來的“中國係列”的第一批樣書擺在了新經典的展位上。《投資中國》、《思考中國》、《贏在中國》這三本書一套定價15.99英鎊的價格不算便宜,但為期3天的展覽下來,黃永軍頂出去一萬多本,甚至不多的楊樹都被“偷”走了好幾本。除了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發西邊那個上,還有中東發行商找到他表達了合作意向。市場的熱烈反饋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
2007年,在意大利參加版權貿易會的黃永軍發現,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上存在巨大缺口。對於中國文化,很多老外是既好奇又缺乏了解,他隱約感覺到這裏存在著巨大的商機、
黃永軍為這潛在的商機興奮得嘴裏不安,他的腦海裏浮現出了一幅宏圖。
他開始留意考察國外的出版市場,第一站,黃永軍選擇了當年秋季的法蘭克福書展,第二年3月,他又來到了英國。
在英國的兩個多月裏,黃永軍跑遍了從倫敦到愛丁堡的大小連鎖書店和超市,與店員和顧客麵對麵的交流,收集了終端市場的第一手資料。英國的文化氛圍和教育水平令他感慨不已。回國以後,黃永軍開始撰寫商業計劃書,將進軍海外的第一站選在英國,他以為,英國是英語國家市場的製高點。其國際化的程度也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要高,以這裏為橋頭堡,可以輻射全世界的圖書市場。
2008年11月,黃永軍在倫敦注冊了“新經典出版社”,聘請了出版顧問和兩名全是員工,中國民營出版人在海外的第一家出版社正式成立。“其實,當初想了好幾個“中國風”的名字,比如“熊貓出版社”,可惜都已經被老外注冊了”。黃永軍無奈笑道。
他把新經典定位為“打中國牌的本土化英國公司”。
黃永軍的一小步,中國出版業的一大步。
怎樣走出第一步?在統計網上數據和四處走訪門店的過程中,黃永軍發現了一類可操作性強、又適合英國人口味的中國書籍——商業類圖書,“有不少店員跟我推薦一本叫《馭龍——怎樣在中國投資》的書,說賣的不錯,講得是一個叫Jack Perkowski的人在中國投資汽車零件,賺了50個億的故事。裏麵有對在中國如何經商的生動闡釋。”
黃永軍敏銳的察覺到,這一類書的市場潛力應該不小。他的考慮是,外國人對中國的文化背景了解並不多,而中國作為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對他們又充滿了吸引力。“我想我們的出版物要走向世界,除了傳統的文化這個賣點,還有一張牌可以打,就是騰飛的中國經濟”。
在收集了英國市場上這類圖書的資料後,黃永軍發現,真正的權威性、實用性強的屈指可數,與中國有關的商業類圖書大多數還停留在個人傳奇經曆的角度,信息量並不是很大,“有一本叫《中國震撼世界》是2006年的重點暢銷書,作者是英國人,書對中國從1979年改革開放到現在的經濟情況和未來對世界的影響搜進行了具體分析,可以說至今仍然是關於中國的圖書中賣的相當好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