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婆講完這個故事時,我說沒意思,再講個有意思的。可現在我知道這個故事不光很有意思還很有意義。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的,沒有人會一生不做出選擇而安靜地按原來的樣子生活,可優秀的人生也往往是由無數個堅持構成的。我們常會看到許多人隻因為不能堅持到底而失去了寶貴的東西。而堅持又是什麼呢?堅持不是頑固也不應該成為頑固,而應該是一種自主。頑固是拒絕重新做出選擇而生活在舊的自我中,而自主是有能力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奴隸。自主的人都是能將情感真正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中的人,並在這種投入中體現出人生的價值。而不能自主的人,就總是看別人的選擇好別人的追求好,他們不能投入自己的情感,而過多地考慮利害得失,結果總跟在成功者的後麵跑來跑去。兩手空空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一生做了別人的奴隸,就像我外婆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隻能是“到了那山蹺蹺腳”,除此還能有什麼呢?
永不絕望,
是一種追求積極健康的意識
人,自己背起沉重的殼,壓得腰彎背駝,才想到解脫;人,自己織成細密的網,纏得喪魂落魄,才想到絕望。
我說這個話,有一定的範圍。有兩種人不配聽。那些暴戾陰狠之徒,僅僅為了滿足一己貪欲,一味去傷害茶毒無辜良善,一旦天網布撒,雷霆電擊隨至,絕望也好,不絕望也好,一鼓收之,我看你就認命伏罪的好;還有一種為了點兒極瑣碎、毫無絕望價值的事,或親戚口角、或鄰裏勃谿,或情場失意或功名……於是便“想不開”,投藥抹脖子地鬧起來。這樣的人我可以給他同情惋惜,但他們實在是“不足與語大道”者,除了對自己的雞毛蒜皮,別的一概不負責任,就說給他也無實際作用。
世上有些事是太令人傷懷的了。楚漢相爭,項羽拔劍自刎,後人有詩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在誇他。但假如他硬著頭皮過去了呢?局麵很可能是另一回事,“江東父老”會像迎接落魄遊子一樣歡迎他回到家鄉懷抱,而劉邦與韓信的政治矛盾將會突出出來。10年生聚10年報複,這段曆史或要重寫。他這麼橫劍一刎,一切都不用說了。這是他不懂失敗的價值導致的悲劇。
還有一個李自成,已經掌握了全國形勢,幾個月裏垮得一塌糊塗,幾起幾落創出的業績付諸東流。近年來發現的資料他是隱居當了“奉天玉和尚”———活是活著了,是絕望的“活”。其實他的部隊隻是打散了,以他的凝聚力,重新聯絡組織,仍是可望的局麵。滿洲兵力加上吳三桂的降兵,合計也不過13萬人,還不足他的六分之一。然而他卻去當了和尚!我猜他的心境,是折騰了多年,折騰得夠了,又過了皇帝癮,過把癮就死,這種心態是怕了艱難竭蹶。這是畏懼艱難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文學藝術界恐怕是自殺率最高的一個社會階層,從海涅到三毛,還有一位馬克·吐溫,其實也是自殺,具體的原因也許五花八門,但難耐精神上的折磨痛苦占了極大的比例。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他們抱有諒解的態度,以為他們“就是這樣的”,甚至給一種欣賞的目光予他們。然而,我在悲憫之餘,覺得他們太不負責任,太脫離世俗,不懂得世間普通人性的可貴。這是吃了“高精尖”象牙塔中甘苦寂寞的虧,這份犧牲大可不必。
世界的“世”,在佛禪哲學裏有“蒙蔽”的意思,華蓋運一罩,七情皆迷,六欲俱忘。果真“若為自由故,兩者(生命、愛情)皆可拋”,自然不消說得,如果為了自己,那些苦惱完全可以用“拉倒”兩個字去抹掉它。
永不絕望,是一種積極健康追求的意識。峰回路一轉,花明柳岸在,期與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