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慈善原本平常心(4)(1 / 3)

一位詩人說過:“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對於那些從貧困家境中走出來的成功者而言,“卑賤”更是一筆受益終生的難得財富。出身於殷實之家,確實可享受到好的教育,優越的家庭可提供常人無法企及的育才環境,但在同等條件相同機遇下生存競爭,“卑賤”者往往要比優越者更能利用和珍惜某些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古代有句名言叫“紈絝子弟少偉男”,國外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卑賤者最聰明”,因為“卑賤”者比優越者更懂得獲之艱辛得之不易的深刻哲理。我的一位高幹家庭的同事向我講述了這麼一件事:大學時,他的一位來自偏遠小城出身一般工人之家的同桌,常常在飯堂排隊間隙擠時間背英語單詞,而他怕別人笑話,加上自己也從沒想到這麼去吃苦,待到大學畢業時,那位同桌乘“托福”飛去,如今又成了中直機構一要害部門的要員後,他才從昔日的回憶中發現,自己也有許多本該同樣擁有的機會,但都因為不珍惜已悄然從指縫間溜走了。

是啊,也許你生於富貴人家,身為名門之後;也許你父母隻是一般職員,生活拮據步履維艱;也許你祖輩什麼也不是,隻能世代務農,但從你開始,你就是你,你努力去做,該得到的就有可能得到,不去努力,即使得到的也會失去。做人不能“死要麵子”

任何事物發展都要有一個度,“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亦是如此。死要麵子,就會活受罪,自認為自己有多麼高貴,不懂得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生活。

麵子,總是與一個人的人格、自尊、榮譽、威信、影響等聯係在一起。因此,魯迅先生說:“麵子這兩個字,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國精神的綱領。”林語堂也說過:“中國民族的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情,愛麵子。”時間跨越到今天,市場經濟的浪潮衝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通過對麵子這一“中國精神的綱領”的考察,可以窺見目前世風人情之一斑。俗語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健康的、完整的人都會有麵子的概念,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滿足、維護麵子的需求。因為“有麵子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喜歡、尊敬、信任、友誼,成為結交朋友、吸引他人的一種條件,成為滿足自尊需要、交際需要的重要手段;因為“有麵子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讚揚、羨慕、敬重等,滿足自己的榮譽感;因為“有麵子的人”說話有人聽,行為有人仿,他們擁有更大的影響和感染力;因為“有麵子的人”可以給自己更大的信心、尊嚴,成為自己進步的重要驅動力。所以說,麵子,看不見,摸不著,虛無縹緲卻又實實在在,沒有價碼卻又價值無量,似乎很輕,其實很重。

講麵子、愛麵子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能”,屬於正常的心理需求,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事物發展都有一定的度。有的人卻過分地“愛麵子”,甚至達到“死要麵子活受罪”的程度,比如說,那些虛榮心特別強烈的人,那些成就欲特別強烈的人,那些自尊心過於強烈的人,那些權力欲過於強烈的人……於是,有的人本來沒有實力與他人比闊,然而為了“死要麵子”,節衣縮食,“勒緊了褲腰帶”,把自己比得昏頭昏腦;有的人本無多大的能力和“後台”,因為“死要麵子”,製造假象,蒙騙他人,四處吹噓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無限誇大自己的“後台”如何如何的“硬”;有的人分明就隻有那麼點兒文化,因為“死要麵子”,卻好為人師,做一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模樣,裝得異常的“深沉”,不懂裝懂;有的人因為“死要麵子”,見榮譽就爭,見利益就搶,甚至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誣陷他人,通過打擊他人的方式來抬高自己;有的人因為“死要麵子”,自己犯了錯誤還“死不認賬”,即使當麵被人揭穿也要死撐到底,甚至對不給自己麵子或是威脅到自己麵子的人采取“一報還一報”的報複性態度,來維護自己的麵子。與死要麵子相對應的另一個極端是不要麵子,這兩種極端的現象是對立的統一,使麵子呈現一種尷尬的狀態。生活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則笑話:一款姐去修皮鞋,鞋匠特熱情,用一潔淨毛巾墊腳,並親自為其將鞋脫下,鞋修好了,開價200元。款姐感到不對頭,問其原因,鞋匠說,修鞋費10元,我為你脫鞋等服務費190元。款姐為難了,如和這“臭鞋匠”吵起架來,圍觀者眾,又丟不起這個麵子,結果隻好挨宰。為了撈錢,“不要麵子”的鞋匠碰上了“死要麵子”的款姐,演了一個麵子的活劇。“死要麵子”者往往自認為自己有多麼尊貴,不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生活。他們與“平民”接觸多了或者做“平民”所做的事就認為有損“麵子”、“丟人現眼”,這樣的人把自己擺放得多麼傾斜。“不要麵子”者往往本著“破罐子破摔”的原則,不顧一切地為自己謀取利益。對待“死要麵子”的人他們定會這樣想:反正你瞧不起我,我就這樣了,看你能把我怎樣,說句心裏話,我還瞧不起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