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八章:魏延用計,橋蕤恍惚(1 / 2)

司州這裏打的火熱,雍州這邊也是相差無幾,戰端開啟了近兩個月,讓人奇怪的是,荊國孫策卻是一直按兵不動,靜待著諸葛瑾將南方的防守一一布置完成,對於此,曹操很是不滿,幾次催促,均被孫策搪塞過去,就連諸葛瑾,對於孫策的反應,都是滿腦子疑惑。

公元214年六月,正是炎炎夏日的時候,炙熱的日頭像是要將人烤幹,空氣沉悶的讓人懨懨欲睡,襄江東麵三百裏處,棗陽城赫然屹立,其東北處,泰山山脈拔地而起,按當地人的說法,巍峨的峰巒,壓迫的棗陽抬頭不見太陽,當然,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卻很好的向人們展示出來泰山的雄壯。

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的西漢,徹底的將“泰山封禪”之說發揚了光大,隻是東漢沒落,至此戰亂幾十年間,封禪,早已成了可有可無之事,隻是,每當有人臨近棗陽附近時,一眼便能遠遠望見那泰山之巔——玉皇頂,一股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這是古人血脈中千百年來延續至今的,隻是此時的棗陽城外,一群人悄然隱匿在不遠處的一片丘陵之中,對於遠處遙遙聳立的泰山,他們心中卻並沒有多少的敬畏之心,眼神中流露出的,反而是一抹陰森的嗜血寒意。

“文長,如今是不是可以動手了?”抬頭望了眼頭頂上正中的日 頭,一個四十模樣的漢子眼中戰意閃動,衝著旁邊的一人出聲問道。

長文?竟然是他嗎?熟知三國曆史的人都會知曉,這正是魏延的字,曆史之上,那個至死為諸葛亮的神話添上濃重一筆的悲劇人物,而究其最終原因,卻隻是因為其腦後生反骨,以致最終為諸葛亮所算計,死於馬岱之手,隻是此時,其緣何會身在此處?

基本上,熟悉軍旅的人都會知道,淩晨的時候,卻是人一天之中最為困乏的時間,也是發動夜襲的最佳時間,而如今正是大白天呢,此人提及的,為何也是襲營之事?難道說,這人癡傻了不成?而事情,卻恰恰相反。

六月的天,日頭太過毒辣,而正午的時候,尤為如此,此時,卻也正是另外一個守衛最弱的時刻,而這一點,卻正是漢子身邊的人最先發覺,並親自驗證了的。

“陛下如欲 要竟全功,還需在忍耐片刻。”魏延轉過頭,躬身對著漢子拜了一下,其麵前這人不是別人,卻正是孫策。孫策與壯年時候的孫堅幾乎相若,乃是一沙場悍勇之人,天生的勇將,相較於處理國事,他更願意親赴戰場,在那無邊的殺戮中尋找到自己的慰藉。

“好,朕就再等上一等。”沉默良久,孫策卻是對魏延退了一步,因為魏延口中的竟全功,他心中十分明了那是所謂何事,這短時間,明麵上雖然說他一直按兵不動,然事實卻並非如此。諸葛瑾勢力太過強盛,以曹操一人之力,必然阻擋不住其鋒芒,若是三家諸侯隻餘下兩家,那麼孫堅的覆沒,也已逼至眼前,曆史之上的孫策能夠有著赫赫威名,自然也不是易與之輩,雖說因為諸葛瑾意外之間救了孫堅一命,以致讓孫策直到如今才真正走上台前,孫策此人,卻也非是可以小覷的,而要動手,就必須尋找那絕佳之機,魏延的到來,正好給孫策提供了這樣一條道理。

大浪淘沙,最終諸葛瑾占據了中原之地,而其帳下,已經展露在世人眼中的戰將,就已經多不勝數了,似魏延這樣身負傲氣的人,自然不會將其定為首選,自然而然的,孫策就進入到了魏延眼中,也許曆史的車輪太過不可阻擋,對於曹操,魏延一如既往的沒有放在眼中。

很快的,做出了決定的魏延便在孫策的軍中做了一小兵,後憑借著自己積攢的功勳,升遷為校尉,而後,更是憑借著作戰勇猛,進入到了孫策的眼中,如今的計策,就是魏延對孫策提出的,在與周瑜商議過之後,便被定了下來,而後交給了魏延親自實施,而他們麵前的棗陽,便是計劃中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棗陽城,城守乃是袁術舊部橋蕤,當年偷襲琅琊失敗後,被高順俘虜,之後硬 挺 了四年,一直到袁紹亡後三年,才投降了諸葛瑾,最開始的時候,是被諸葛瑾扔給了高順的,對於橋蕤那種誓死如歸的氣勢,高順打心眼兒裏喜歡,是以對其格外的照顧,再之後,高順出麵為其進言,後為諸葛瑾調遣至棗陽,成為了一地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