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二章:曹戰西域,孫堅遭困(1 / 2)

諸葛珪病逝,諸葛瑾並沒有如同章氏病故後那樣,直接將戰事都停止了,一者此次所對者乃是北方遊牧,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諸葛瑾雖然沒有那種刻骨的種族仇恨,對於北方遊牧卻也沒有多少的認可之心,他所認可的,是那些此時正在緩慢融合的邊地多民族;再者,諸葛珪就怕諸葛瑾頭腦一熱,再次做出不理智的決定,臨去之前,很是明確的對著諸葛瑾留下了他的遺命:守孝可以,兵戈不止。

無論中京城中如何變故,無論諸葛瑾願不願意,諸葛珪仍舊是就這麼的走了,中京城中舉哀七日,也算是對諸葛珪最大的安慰了。戰爭,也並未因為著中京城中突起的變故而就此止歇,北地草原之上,鮮卑人卻是終究沒能等到匈奴人的援兵,隨著徐榮發動的最後一戰的結束,鮮卑勢力徹底消失在了曆史的雲煙之中。

自諸葛瑾離開後,大權便交到了徐榮的手中,早先諸葛瑾在的時候,為了減少手下士卒的損傷,對於強攻一直是不願使用的,而徐榮則不同,他是一個純粹的武將,他們這些武將追逐的,是戰爭的勝利,草原之戰拖延至今,鮮卑人明顯已經是強弩之末,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徐榮又怎麼願意放過?況且戰陣之爭,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怎樣的變故,自然是能越快結束越好,強攻,已經是勢在必行,更何況戰陣之爭,哪裏能少得了強行進攻這樣的手段?

想到就做,徐榮身為一員智將,能夠在諸葛瑾這邊做到如此地位,便是有著他的果決在內。接連兩日強攻,鮮卑人的陣勢已經搖搖欲墜,幾次都險些被徐榮他們攻破大帳,時間走至十月初的時候,徐榮、顏良、文醜三將圍住鮮卑人三麵,發動了最後一次的強攻,最終素利戰死,莫槐被俘,三萬多鮮卑士卒死的死,降的降,鮮卑勢力轉眼消散。十月中旬,得知消息的匈奴援軍,已經行至一半的路途,決然轉身回返,不再去做那無為之功,闕機無奈,也隻能隨著逃往匈奴避難去了,不過,相較於已經或死或俘的其餘三人,他已經是幸運至極了。

而在徐榮動手之前,遠在最東麵烏蘇裏江、鬆花江、黑龍江三江交彙處的伯力,肅慎人最後的屏障被李典、太史慈二人率兵攻破,而後,在跟隨前來的人接管下此地之後,兩人轉道而回,至十月時,回轉至並州雁門,與屯紮在此的黃忠合兵一處。

十一月時,西域傳回消息,曹操大軍順利攻破了蒲類、車師、且末、精絕,沿路攻至西域第二大國——龜茲,同一時間,至孫堅處傳回的消息就讓人鬆了一口氣。麵對發羌,不熟悉地形的孫堅軍很快就吃了更大的苦頭。

卻說孫堅在進攻受阻之後,率兵屯紮在了金沙江,待到後續援兵趕來之後,孫堅便按捺不住,率兵越過怒江,進駐巴塘,也許是沿路走的太過順利了,讓孫堅失去了警覺之心,當天晚上,在孫堅軍漸漸陷入沉睡中後,巴塘城中便有著幾處地方被人打開,細看時竟然皆是一些灶台、坑洞之類。之後,約有近千人的發羌族人突然出現,這些穿著簡陋的如同野人一樣的人,身形利索的在巴塘中穿梭著,未幾,整個巴塘便燃起了衝天大火,孫堅在被驚起的時候,敗事已經不可避免,可憐的荊州子弟,很多人在尚未來得及清醒的時候,永遠的留在了這裏。

戰後,清點完人口的孫堅,差點一口氣沒能上得來,五萬大軍,再加上後續趕來的三萬援軍,除去早先的損失外,還有這七萬餘人的軍隊,竟然隻剩下了五萬不到,孫堅在悲憤的同時,一股衝天的怒氣升騰而起,一把火,竟然被燒掉了兩萬多人,這樣的結果,讓他孫堅情何以堪?想他孫堅雖然算不上是百戰百勝,卻哪裏吃過這樣大的虧?

略微一做休整,孫堅便帶著大軍再次上路,隻是此時的巴塘,卻哪裏還有一個發羌的人影兒?惱怒的孫堅哪裏肯就此幹休,帶著大軍火速追了上去,芒康、左貢、八宿,一路追下去,接連三個發羌聚集地都沒有發現一個人影兒,此時的孫堅,內心之中的火氣並沒有隨著時間的走過而漸漸消散,反而越積越大,就連其身邊的黃蓋等將,都不敢出聲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