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誰製造了“國藥之殤”(1 / 3)

本刊策劃

作者:

中醫藥在全世界愈來愈受到重視,但我國的貢獻,僅在於為日韓等國的漢方藥提供原材料。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2011年中國中藥出口規模僅占世界中藥出口總額的3~5%,日本卻以90%的市場份額牢牢占據第一把交椅,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則占5%~7%。中藥緣何會有走出中國就不再姓“中”的尷尬?

同樣令人揪心的是,如今中藥材大幅漲價,中藥材質量卻讓國人聲聲歎息!花大價錢買來人參,有可能是提煉過精華的“藥渣”;頭發白了可服何首烏,可為此鬧肚子的比比皆是,隻因為傳統炮製技術被棄置一旁;道地藥材到處移植,農藥肥料頻頻催生……

太子參隻有太子才用得起

“今年眼看著太子參的價格往上漲,像發瘋一樣。”張春華的大兒子看著自己手上的藥方劃價單驚呼!從2008年開始為母親配這服抗腫瘤的中藥,方子沒有什麼變化,可每月總價已經從820元漲到了1700多元,翻了至少一倍。

為了這服藥,張家大兒子已經一搬再搬,搬到了每月租金800元的陋室,買房娶妻那是被無限期擱置了,已經36歲的他倍感無奈。

這位66歲的普通農村婦女,2003年查出乳腺癌,經過化療,癌細胞還是轉移到了胸骨。一籌莫展時,兒子的朋友為他們介紹了一位頗有盛名的老中醫。老中醫為張春華開的方子,需要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能少。處方上總共有二三十味中藥,這張處方是為張春華“量身定做”的,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份觀測本輪中藥漲價的依據。

“從2008年開始吃藥,2009年還沒有什麼感覺,從2010年開始,藥價每個月都在漲,尤其是今年漲得特別厲害,其中太子參漲得最快。”張春華的大兒子回憶說。

中藥材裏太子參原本不起眼,不想變成今年最大的“妖股”。2009年底,太子參的批發價每公斤隻有30多元,2010年初就漲到了50元左右。2010年7月份是每公斤80多元,8月初直接跳到180元/公斤,9月初價格更高達到280元/公斤,到現在每公斤則已經接近500元,被老百姓斥為:隻有太子才用得起!

而在這張處方裏,麥冬早已駛上了漲價的高速公路;曾經幾元錢的甘草,價格已經翻了至少5倍;黨參五六年來都徘徊在10元/公斤,但在最瘋狂的時候,已經有藥店喊到280元/公斤……

張家人趕上的,是中藥最瘋狂的一次暴漲。很多行內人在提到中藥市場亂象時,都會回憶起自上世紀80年代中藥材價格完全放開後,中藥材喪失了“蓄水池”,“天價”和“地價”開始粉墨登場。最具標誌性的事件,莫過於1988年上海等地爆發甲肝疫情,板藍根價格由每公斤3元被爆炒到了24元,轟動全國。

而第二輪漲價,源於1990年前後重旱減產,天麻1992年攀升到每公斤190~220元。第三輪漲價潮則是舉世聞名的2003年非典爆發,白雲山製藥廠的板藍根衝劑被恐慌性一搶而空,中藥材市價暴漲甚至驚動了國家領導人。而從2010年開始,中藥材漲價進入了最瘋狂的第四輪高峰。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平均漲幅為109%,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進入2011年3月後,中藥材價格更是連級跳。

優質藥材出口的尷尬

隨著中藥養生熱潮的興起,中藥需求大幅攀升,價格水漲船高。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人的進補已經變成了“瞎補”。“現在開方前也不號脈了,症狀上明明寫著‘高血壓’,藥店居然就敢給開高血壓病人絕對禁忌的鹿茸!”而藥店也許是出於倉儲麵積有限,也許是因為蟲草、鹿茸利潤巨大,往往大量購入滋補藥材,正常藥材卻變得緊缺起來。

然而在內行人眼中,進補對於價格的飆升而言隻是微不足道的“小意思”。“大量優質道地的中藥材被做成提取物出口,當‘草’一樣賤賣!這是導致國內中藥資源短缺、價格暴漲的重要原因。”原國家藥監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痛心疾首地說。“國家批了7156家藥廠,很多廠都是投機成立的,根本沒有自己的藥品,就以原料出口養活自己。2007年我看到日本向我國進口青蒿顆粒3萬多噸,拿去做添加劑。100噸藥材,隻能提取8%~10%的有效成分,這3萬多噸,就需要30萬噸藥材!”

近年來,中藥提取物出口占比大增,年出口額5.3億美元,占中藥出口比重的40%以上,從2001年5月1日起,更是坐上了直升機。2011年4月30日是歐盟規定的植物藥生產企業準入資格認證的最後一天,而我國藥企沒有一家在此時限內通過注冊,全軍覆沒,這讓出口中藥提純物,成為一種“最時髦”的選擇。

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1年一季度,我國中藥提取物出口額2.7億美元,同比增加53.4%。以德國、西班牙、英國為主的歐盟國家進口我國植物提取物增幅接近或者超過100%。

“1988年的時候,我國中藥種植一共1200萬畝,,其中耕地580多萬畝,非耕地620萬畝,足夠中國人用藥,為什麼現在不夠了呢?一個原因是庸醫濫用藥,更重要的是出口藥物提取物僅提取一種有效成分,造成了我國大量優質藥材被浪費!”駱詩文批評道。

更令人尷尬的是,國外大量從我國進口中藥提取物,主要是用來開發植物藥,大量出口到歐美市場,再被做成製劑高價返銷到我國。出現了“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獲”的奇特怪象。

“精品”是這樣誕生的

張家經曆過曲折的“配藥難”,太子參缺貨更為特別。“從去年就開始缺了,今年更嚴重。普通的根本沒有,藥店裏隻有精裝太子參。經過這麼變相一漲價,太子參的價格就貴了四五倍。原來一個月需要花135元,改成精裝就是596元!”

“自然災害影響了太子參產量。”店員如此解釋。令人疑惑的是,如果發生了自然災害,中藥材隻會一同歉收,或者品相普遍不佳,為何現在隻有普通藥材減產,精品依然充足?這個秘密隨即被一位老藥工揭開了。在中藥材批發中心,他拿出了普通太子參,無論粗細、大小、都與精品沒有多少差別,嚼一嚼,味道也很濃。隻是普通太子參看起來髒兮兮的,而精品又白又好看。

“真正的太子參就是這個樣子!”這位閉著眼睛僅憑鼻子就能辨別藥材的老藥工肯定地說:“想白還不容易?我進去給你拿硫黃熏熏,轉眼就白了!”

“精品”真相大白!原來精品太子參=普通太子參+硫黃!

枇杷露之前世與今生

“一袋袋包裝紮實的枇杷葉碼得像小山一樣,一輛12噸的載重貨車整裝待發……”這是一名記者在全國最大的枇杷葉收購大戶,福建仙遊縣書峰鄉林文喜的收購站,看到的“壯觀場麵”。

這個山區小鄉,僅有6個建製村、1.5萬人口、5800畝耕地,年輕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來的多為老弱婦孺組成的“6038部隊”。如何求變?林文喜掀起了“撿枇杷葉”的熱潮。

據《本草備藥》記載,枇杷葉性味苦平,功效為清肺和胃而降氣,氣下則火降痰消。京都念慈庵枇杷膏的傳說,講的就是清代楊孝廉的母親肺弱哮喘,久咳不愈。幸得名醫葉天士傳授膏方,治愈了母親頑疾。在有些山區,誰患上了“熱咳”,痰厚且黃,就會去摘幾片枇杷葉子,刷幹淨背麵的長毛,加塊冰糖煲一碗枇杷水,一般喝兩三次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