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職場中說話辦事的進退法則(4)(1 / 3)

“剛才有人來報,說第四混成旅的兵罵我們是孫子兵,聽說大家都很生氣,可是我倒覺得他們罵得很對。按曆史的關係來說,他們的旅長曾做過20鎮的協統,我是20鎮裏出來的,你們又是我的學生,算起來,你們不正是矮兩輩嗎?他們說你們是孫子兵,不是說對了嗎?再拿衣服說,綢子的兒子是緞子,緞子的兒子是布,現在他們穿綢子,我們穿布,因此他們說我們是孫子兵,不也是應當的嗎?不過話雖這麼說,若是有朝一日開上戰場,那時就能看出誰是爺爺,誰是真正的孫子來了!”

幾句話把官兵們說得大笑起來,再也不生悶氣了。馮玉祥正是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即軍隊就是比賽打仗的,而不是比賽穿衣服的,因此他把手下人說得心服口服。

當下屬心懷怨氣的時候,單純勸導難以起到真正的作用,隻有把他們心中的“怨結”打開,才能讓他們豁然開朗。而打開“怨結”的關鍵就是抓住令他們生氣的問題的實質,帶領他們走出思想的誤區。

遭到上司指責時如何說

遭到上司的指責時,心情難免緊張和沮喪,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如何說話才算得體。如果上司的指責是錯誤的,你要如何說話,才能既不讓上司丟麵子,又不致自己被錯怪。

1.強詞奪理的幽默

比爾是一家大公司的職員,他經常在辦公時間出去理發。盡管他也知道這樣做是違反公司規定的,但他被理發店裏一位美麗的姑娘吸引住了。一天,當比爾又在理發時,公司的經理恰好經過,比爾無法躲開了。經理說:“你好,比爾,我看見你在辦公時間理發,該作何解釋?”

當著自己心儀的姑娘,比爾覺得不能丟了麵子,他隻有強作鎮靜地說:“是的,先生,你看,我的頭發都是在工作時間長出來的。”

“不是全部吧,其中一部分是在下班時間內長的。”

比爾很有禮貌地回答:

“您說得對極了,先生。所以,我隻剃去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剃掉。”聽著比爾的強詞奪理,旁邊的姑娘“撲哧”笑了,在姑娘的笑聲中,經理原本準備責備一番比爾的怒氣也隨之不見了。試想,麵對經理的責備,比爾如果不來一番強詞奪理的幽默,又如何能獲得姑娘的青睞和經理的寬恕呢?在一些不是特別事關原則是非的問題上遭遇到上司的指責,而恰巧指責你的場合又不是嚴肅性的工作場合,你不妨來點恰到好處的強詞奪理,製造幽默氛圍,以化解上司的怨氣。

2.自我嘲諷

乾隆初年,每逢元宵節前後幾日,皇帝都要到西苑南門內的“山高水長樓”與王公大臣聚宴。這一次,君臣正在一邊吃水果點心,一邊觀賞燈展,接著又放了煙花,景象十分壯觀。此時,一位身材矮小、駝背的大臣對乾隆說:“陛下這是玩物喪誌啊!以後不能再搞了。另外,陛下整日沉醉於詩詞之中,必會妨礙朝政。”

乾隆火了,當著眾大臣的麵開始責備他:“你是何種渺丈夫,膽敢如此直言,不怕朕要了你的腦袋?!”

幸虧這位大臣會說話,當下奏道:

“微臣不敢。微臣雖然麵貌醜陋,但心地善良。”

乾隆一聽這話笑了,免了他的死罪。大臣最後的話既有自嘲的味道,也是一種幽默,它使乾隆轉怒為笑,從而逃過一劫。大臣的話其實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隻是他說的不是場合,選在一個皇帝喜慶的日子裏,當然敗壞了皇帝的心情。

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會有這樣的例子,上司對你心生怨氣而責備你時,並不是因為你的言行錯誤,而隻是因為不合時機,這時如果能巧妙地說話博得他一笑,也就能收到轉怒為喜的效果。

3.正意反說

晉文公當政的時候,廚官讓人獻上烤肉,肉上卻纏著頭發。文公叫來廚官,大聲責罵他說:“你存心想讓我噎死嗎?為什麼用頭發纏著烤肉?”廚官叩著響頭,拜了拜,裝著認罪,說:

“小臣有死罪三條:我找來細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寶刀一般那樣鋒利,切肉就斷了,可是粘在肉上的頭發卻沒斷,這是小臣的第一條罪狀;拿木棍穿上肉塊卻沒有發現頭發,這是小臣的第二條罪狀;捧著熾熱的爐子,炭火都燒得通紅,烤肉都烘熟了,可是頭發竟然沒有燒焦,這是小臣的第三條罪狀。君主的廳堂裏莫非有懷恨小臣的伺臣麼?”

文公說:“你講的有道理。”就叫來廳堂外的伺臣責問,果然有人想誣陷廚官,文公就將此人殺了。

這明顯是個冤案,廚官受到了文公錯誤的斥責,但如果他正麵辯解,有可能使晉文公火上加油,怒氣更盛而獲死罪。因此,聰明的廚官采取正意反說的方式為自己辯解。他裝作認罪的態度供認了三條罪狀,其實是為了澄清事實:切肉的刀如此鋒利,肉切碎了而頭發居然還在上麵;肉放在火上烤,肉燒焦了而頭發猶存。這明顯不合乎事理。至此,廚官已證明自己無罪,因此進而提醒晉文公,是否有人誣陷自己?立刻真相大白。廚官的辯解順其意,卻能揭其誣,可謂靈活機巧。

4.忍辱負重

小甄今年剛大學畢業,進了政府機關,當了一名職員。這天,領導拿著一份文件,讓他傳真到市委宣傳部,小甄照辦了。可誰知,第二天,領導怒氣衝衝地走進了小甄的辦公室,當著眾多同事的麵,大聲斥責小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