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的尚書商議之後,還是為落實下人選。太師看他們爭論的那麼激烈,自己則是優哉遊哉地喝著茶。太子說道:“各位大人也是為了朝廷著想,還是不要傷了和氣。不如各位大人先行回去,咱們改日再議。”
太子說了這話,他們也都退下了。最後,這兩父子還是得關起門來自己商量。“其實這些官員與朝中的各個勢力都有或多或少的牽扯,父皇若是想要一一回避,恐怕很難。”
“朕當然知道。隻是這幾年朕和伏謙虛與委蛇,甚是憂心。實在是不願意重蹈覆轍啊!”
太子說道:“其實,兒臣倒是有一個人選,不知道該說不該說。”
皇上說道:“有什麼人選,盡管說。”
太子說道:“不知道父皇可還記得一年多以前被父皇罰去守陵的左徒大人易安陽?”
一提起這個人,皇上的眉頭就皺了起來:“他?這個人雖然敢說,但是不夠圓滑。朕當年隻是將他罰去守陵,就已經很網開一麵了!”
“父皇說的是。但是父皇,他為人固執,不夠圓滑,也有他的好處。兒臣聽聞他雖然被罰去守陵,但也是兢兢業業。先前清明的時候兒臣去拜祭先祖的時候,發現陵墓那兒被他打理的是井井有條。可見,他是一個忠於職守之人。這些年,也沒有什麼官員去和他交往。若是父皇將他升為太師,想必他一定會效忠父皇,也不會與其他朝臣的勢力同流合汙的。”
皇上還很是猶豫。太子又說道:“父皇,您身居高位,統領天下,自然要有容人之量。若是父皇能讓他當上太師,想必他一定會感恩戴德的。到時候兒臣再去和他聊聊,想必他定然會有所收斂,不會像以前那樣不顧及父皇的顏麵。”
皇上被太子遊說,想了想也有道理。之前易安陽身居左徒之職,行諫言之事,能如此直言不諱也是難得。若是他做了太師,職責有了變化,興許會好一些。
“既然如此,就照你的意思辦吧。”
“多謝父皇信任。”
第二日,朝堂之上,皇帝也沒有和臣下們商量的意思,直接下了聖旨。皇帝聖旨一下,那些文武百官就算再震驚,也不好直接出來反對。而太師此時便第一個站出來,高呼:“陛下聖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太師開頭,剩下的人自然也就三呼萬歲,太師的人選就這麼定了下來。
再說易安陽,雖說被罰去守陵,但是依然是掛著左徒的職位的,算起來也就往上升了兩級而已,這和之前相比較也還算比較和緩的。
易安陽所在的皇陵距離京城有二十裏路,說近不近,說遠倒是也不算太遠。隻不過皇陵那兒算上易安陽也就隻有三個人,陵墓荒蕪,消息也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