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呂後廂房出來,林弈喊來看守甲士,叮囑他們無論這呂後再鬧出何等動靜,都無需再與理會,隻按時送些飯食、茶水即可。說罷,便徑直出了這座小院。從短短的幾句交談以及呂後的那些動作行事,林弈看出來這呂雉並非真有要事,要與自己密談,而是企圖憑借她那幾分姿色,與自己做些桃色肉體交易罷了。無非是想以此蠱惑自己,讓自己放她回劉邦那裏罷了。
想通這個關節之後,林弈心底對這個麵若桃李的半老徐娘原本殘留唯一一點的敬意,便消失全無,轉而成了滿腹的不屑。幾乎可與年輕女子相匹敵的出眾美貌,對於一個年近四十的女子而言,的確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倘若換成其他任何一個私下喜好美色的將領,也許就會不經意間陷進呂雉的溫柔陷阱,難以自拔,最後隻有任由呂雉擺布。
然而,林弈卻並非尋常縱橫沙場的血性將軍,以恢複帝國霸業、建立不世功業為目的的他,早已將自己的心腸錘煉得鐵血而又冷漠。些許桃色誘惑,對他而言,隻不過浮雲一把,輕輕一撥便足以看清虛實。因而,呂雉的這幅妖媚誘惑的容顏對林弈而已,亦隻是過眼煙雲,不屑一顧罷了。
心下一麵回想著呂雉有些可笑的伎倆,林弈嘴角不經意地流露出不屑的笑意,大步匆匆之間,便又轉過兩道回廊,來到另一處同樣由一隊秦軍甲士把守的廂房跟前。這個廂房裏頭,關押著一位對漢軍而言同樣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便是漢軍丞相張良。
對於這位胸中藏著大爭韜略、赫赫有名的人物,林弈無疑是敬重的。對於領兵征戰、攻城略地,林弈自信強過沒有多少實戰經驗且從未入過軍旅的張良。雖然機緣巧合之下,張良偶得神秘的黃公相授《太公韜略》。可就實而言,張良畢竟隻是一介文弱書生,未曾像林弈那般出身行伍、屢經血戰,根本不可能做到胸中韜略與實戰完美結合,充其量最多也隻是紙上談兵而已。
然而,張良真正值得林弈敬重之處,便是他善於運籌那些戰場之外的事情。諸如以其獨到的戰略眼光,看清中原亂戰形勢,督促劉邦聯合其他諸侯勢力一同反楚,還有協助劉邦成功離間了原本臣服於西楚勢力的各路諸侯。而對於治國理民、處理內政方麵,林弈亦是坦然承認不如張良。
眼下關中隴西順利回到秦軍手中,再加上巴蜀兩地,即便不算上南海三郡,秦帝國也已恢複了統一六國之前的大致版圖。暫且撇下是否繼續率大軍出關鏖戰不提,各方安定下來之後,帝國急需一位善於治理內政、恢複民生的治國大才。林弈雖然自認也通一些治國理民的道理,然而這方麵畢竟不是他的強項,況且還有不少戰事急需他預為籌謀,根本沒有多少精力浪費在瑣碎內政之上。有鑒於此,林弈便需要如張良這樣能夠經天緯地的大才來協助他,齊心重建起巍巍然的黑色大帝國。
昨日與張良在東門外手談兩個時辰,林弈竟親耳從張良口中得知了不少秘密,也知道了張良眼下居然在劉邦陣營之中漸漸“失寵”了。回到大營之後,林弈便萌生了招攬張良為秦帝國效力的念頭。因了如此,在昨夜突襲作戰之前,除了緊要的軍令之外,林弈還給各級前線指揮官額外地加了一條密令。攻入鹹陽城之時,但見一位綠衣白馬、麵貌白皙俊朗的中年大吏,無比生擒此人,切莫失手誤傷。軍官們對於這道軍令雖然有些摸不著頭腦,但畢竟軍令如山,還是忠實地執行了。
在步一師一團圍殲張良等人之時,一團各營軍官在亂戰之中,借著依稀月色,竟還真找到了張良。張良出生原戰國時期的韓國,大概是為了緬懷故國緣故,張良慣常穿著一身綠衣錦袍(戰國之時,各大戰國均選了一種服色,作為本國朝野的“國色”,如同秦人尚黑一樣),所以在滿目都是紅色衣甲的漢軍之中,張良便顯得尤為鶴立雞群。一陣連綿不斷的大聲疾呼之後,便有幾個連隊的甲士呼嘯地切入張良四周的漢軍,將張良團團圍住,迅速地與混亂的血戰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