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終於滅掉六國,一統華夏,創建了大秦帝國。但好景不長,公元前209年,陳涉大澤鄉起義,巍巍然大帝國轟然倒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群雄逐鹿中原的年代。項梁、項羽、劉邦、張良、韓信……,一個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豪傑們依次登台亮相。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劉邦重新統一了紛亂的華夏,建立了大漢王朝。曆史本該是如此的,但公元1930年一個小人物袁文龍無意中遭遇的時光穿越,卻改變了整個曆史車輪的軌跡。

時光穿梭到兩千年前,袁文龍化身為一名秦朝末期的千夫長,從新安城南被楚霸王項羽坑殺的二十萬秦軍萬人坑中爬出,從此踏上一條與群雄鏖戰不休之路。

關塞借兵、回師鹹陽,與公子子嬰聯手誅殺一手覆滅掉大秦帝國、臭名昭著大宦官趙高,拚死保存皇族後裔,借兵靖難收複失地,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路的刀光劍影、殘肢斷臂,滿眼的伏屍百萬、流血漂鹵。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帝國大廈的重建同樣是以萬千白骨為根基。

1930年中原大地狼煙四起,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政府與地方軍閥在各地鏖戰著。河南歸德城外的土山上,呼嘯而落的炮彈炸出一個個彈坑,將小山削得麵目全非,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震顫著整座歸德城。在山側麵,或橫或豎排列的一條條戰壕,此時早已被撕得支離破碎。

在前沿一個臨時指揮所掩體內,一位身著淡藍粗布軍裝、腰別王八盒子軍官模樣的年輕人,正抱著一部手搖話機,扯著嗓門竭力嘶吼著:“我部遭受猛烈炮擊,傷亡慘重,請求立即增援,立即增援!”話機裏斷斷續續的聲音有氣無力地回應著,還未待年輕軍官聽的清楚,話機裏就突兀地沒了聲響。

“他媽的,又炸斷線了,通信兵!”年輕軍官一臉憤慨地甩下話機,在隆隆的炮聲中回頭吼道。

“到!”掩體角落裏,一名背著一卷筒電線的一等兵慌忙起身應道。

“快給老子修電話線去!”

“是!”一等兵應了一聲,便要冒著炮火衝出了掩體。還未出掩體,外麵衝進一名上士,兩人猛然對撞,滾葫蘆似得摔倒在地上。

“慌什麼?趕著投胎啊!”軍官不悅地怒喝道。

上士灰頭土臉地從地上狼狽爬起,隻見他衣帽上還有著數個焦黑的彈孔,顧不上整理軍裝,行了一個軍禮喘息著說道:“報……報告營長,蔣……蔣軍衝上來了!”

那軍官聞言,二話不說操起牆角一把毛瑟步槍,一揮手帶頭衝出掩體:“走!”

上士、一等兵及掩體內的其他人等,也慌忙緊隨其後衝了出去。

這個軍官名叫袁文龍,所部隸屬馮軍第三方麵軍第十七師三團,任二營營長之職,奉命率部死守歸德城外東側的小山包陣地。袁文龍出生在陝西禮泉,父親原是私塾先生,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且尤其好看一些《史記》、《資治通鑒》之類古史。成年之後,父親病故,家道沒落,便從軍加入了馮玉祥的西北軍。

袁文龍找到一名正蹲在戰壕根,狠勁抽煙、絡腮胡須的下級軍官,跟著蹲了問道:“老古,情況怎麼樣了?”

叫老古的軍官將吸剩的煙頭掐滅踩在地上,吐了口濃痰抱怨道:“他媽的,老蔣的孢子雨下的真狠,一下子砸沒了老子的半個連,這仗還怎麼打?”

“沒法子,誰讓咱們這邊整個軍都沒幾門德國造的大煙囪。”袁文龍無奈地歎道,“快起來吧,冤家上門了!”德製的大口徑山炮,常被這些中國士兵戲稱為大煙囪。

老古點點頭,摟起地上一把捷克輕機槍,起身架在戰壕邊上,一拉槍栓頂上了火。

袁文龍從戰壕裏扒拉出半箱木柄手榴彈,一個一個開了後蓋擺在戰壕沿上,一邊還回頭對身旁那些略顯慌張的士兵沉聲喝道:“都他媽別慌,等手榴彈夠著腦瓜頂了再開火!”

山底下往上爬的那些蔣軍,在視線裏慢慢地由模糊到清晰,直至可以看清帽徽了,袁文龍這才大吼了聲:“走!”帶頭甩出一顆手榴彈。像是信號,馮軍戰壕裏的輕重武器跟著袁文龍甩出的手榴彈爆炸聲一同響起。衝在最前麵的一排蔣軍,被割草似得掃到一大片,後排緊跟而上的蔣軍卻並沒有多大慌張,在隊伍中軍官的吆喝聲中識相地趴在地上,或借助石塊或是彈坑,邊隱蔽邊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