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弘揚光明的品德(1 / 3)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出自:大學)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所謂“慎獨”,就是在無人約束和監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內心的道德信念和精神力量自覺遵守道德規範。作為一種克己自律,自我修養的方法,“慎獨”的現代意義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但是一種高尚道德的體現,也是保持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精神基礎,更是當代構建和諧安寧社會的重要基石。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自小就熟讀《四書》、《五經》,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但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隻是在嘴上喊著“慎獨”的口號,卻沒有身體力行地去進行實踐,所以他們注定一輩子隻能做一個庸碌俗人,永遠無法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而有些人卻是理論聯係實際,不但嘴上是這麼說的,行為上也是這麼做的,不但使自己大受裨益,青史留名,對國家、社會和人民也產生了一係列良性的影響。

東漢時期,太尉楊震素來以清正廉明、勤政愛民而聞名朝野。一次,他奉命到山東一帶進行巡察,這一天來到了昌邑縣境內。昌邑縣令王密曾經是楊震的得意門生,原本為人正直、品性純良,卻因為做官多年,被官場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吹暈了腦袋,變成了一個深諳官場之道、一心升官發財的俗人。看到昔日的恩師前來巡查,王密認定這是一個使自己能夠官運亨通的好機會,經過一番仔細的考慮,他覺得楊震已經年近古稀,對美色一定不感興趣,又官居太尉,平時阿諛奉承的人也見得多了,自己隻憑三寸不爛之舌恐怕難以打動他的心。最後他把博取楊震歡心的途徑放在了送禮上,於是當天夜裏,王密獨自一人提著一個包袱來到了楊震所住的驛站,趁著夜深人靜四下無人,輕輕敲開了楊震的房門。

一見到楊震,王密就把手中的包袱放在桌子上,然後“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說了一番感激的話,最後表示為了報答恩師的栽培之情,願意將自己數年節衣縮食的辛苦積蓄,完全獻給恩師。隨即解開包袱,露出了一堆黃澄澄的金子。楊震一看不禁暗中一驚,他想不到自己的學生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這些黃金根本不可能是一個縣令靠俸祿所能賺到的財富,顯而易見是貪贓枉法得來的,難怪一路上聽到的盡是老百姓不停地抱怨,為官者把心思都用在了如何獲取錢財、謀取高位上,自然會將百姓的死活置之腦後了。楊震雖然心中憤怒,但麵上仍然不動聲色,他抑製住怒氣問王密:“你這是幹什麼?如果讓別人知道我收下了這些金子,還不趁機告我個受賄之罪?”王密以為恩師已經被自己拉下水了,隻是怕日後因為這些金子惹出麻煩,於是立刻承諾:“恩師請放心,這件事除了你我二人之外,絕不會被別人知道,您大可安心地收下。”楊震一聽王密如此冥頑不靈,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怒氣,聲色俱厲地駁斥:“怎麼可能沒人知道!即便是此時也已經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

一番話說得王密無言以對,臉漲得通紅,半晌才低著頭將金子重新包好,提著包袱羞愧地離去。

在明朝有一個叫曹鼎的人,當時是山東泰和縣的捕快,以人品正派而著稱。當地有一個竊賊屢屢犯案,許多百姓的家都被這個膽大包天的竊賊“光顧”過,一時間,人心惶惶,一到夜晚就家家關門閉戶,嚴重影響了安定平和的社會局麵。身為捕快,曹鼎發誓要抓住這個竊賊,還當地百姓一個平安的生活狀態。經過幾天的詳細調查和走訪分析,曹鼎終於在半夜時分竊賊又一次行竊時與其正麵遭遇,竊賊慌忙逃竄,曹鼎緊追不舍,最終在距離縣城幾十裏的荒郊野外將竊賊擒獲。揭開竊賊蒙在臉上的黑布,曹鼎驚奇地發現,竊賊居然是一個絕頂美麗的女子。女賊一見曹鼎的神情就知道他被自己的美貌驚呆了,於是甜笑著對他說:“捕快大哥真是好本領,小女子認栽了。不過小女子當賊也是迫不得已,隻要大哥能放了我,讓我幹什麼我都願意!”一邊說一邊往曹鼎身上靠。曹鼎心中一凜,連忙推開女賊,正色說:“我是兵,你是賊,自古就勢不兩立。身為捕快,我的職責就是保護一方百姓的平安,抓你回去是職責所在,你就不要動什麼歪腦筋了!”說完押著女賊往縣城趕去。誰知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原本就是半夜時分,行路艱難,大雨中的道路就更加泥濘難走,曹鼎怕出意外,隻好押著女賊跑到路邊的一間破廟中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