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壞境因素:雞舍內溫度,濕度大,光線強,光照時間長,或者突然停電,雞群騷動不安,也容易發病。
(4)疾病因素:例如脫肛,皮膚外傷出血、雞羽虱皮膚瘙癢,痘結痂,出血均易引起雞隻互啄。
2.防治
可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
(1)供應全價平衡日糧:滿足雞對各種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需要。
(2)加強飼養管理:定時供料供水,創造良好的環境衛生條件,實行科學的光照製度,飼養密度不要過於擁擠,消除各種不利因素。
(3)及時治療雞的有關疾病:例如發生皮膚外傷和脫肛後,應及時隔離治療,痊愈後再放回籠內。又如對雞羽虱等外寄生蟲病,要選用溴氫菊酯一類無公害製劑,對雞群進行噴霧治療。
(4)斷啄:育雛階段,可采用2次斷喙法,10日齡左右首次斷喙,120日齡左右第二次斷喙。
(5)其他療法:例如在飼料內加喂2~3天1%~2%食鹽,或者加喂3~5天1%石膏粉,對缺鈉、硫而引起的啄癖病,會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還可在配合飼料中,按說明加喂“啄羽靈”等飼料添加劑。
(十五)雞胸深肌病
雞胸深肌病是雞的一種新病,本病於1986年首先在北美火雞中發現,後又在肉雞中發現,國內於1980年在揚州某廠加工出國雞肉時,也發現數批肉雞胸深肌病例。該病以胸深肌壞死性肌炎,肌萎縮為特征,外觀患肌下陷,多呈綠色。常發生於7周齡以上的雞,成年公、母雞均可發生,但以母雞較多,其中籠養雞發生率高於散養雞,發生率可高達40%。因此,該病對肉雞飼養業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本病一般無臨床症狀,在屠宰加工分割雞肉時才被發現。病雞胸部外觀一般較正常,胸淺肌也正常,切開胸淺肌後,可發現胸深肌病變,右側胸深肌發病率高於左側,且病變程度較重;兩側胸深肌發病,病變比單側發病嚴重。輕症病例,在胸淺肌和胸深肌之間有少量血色滲出液,胸深肌有局部出血或有綠色壞死區,在壞死區表麵有一層灰白色不透明的纖維素假膜覆蓋;重症病例,在胸淺肌和胸深肌之間有大量棕黑色滲出液,胸深肌有多處出血和墨綠色壞死區,在胸深肌表麵覆蓋一層較厚的灰白色纖維素假膜。
關於病因問題,我國許益民先生曾用強迫拍翅法成功地誘發了本病,這說明自然病例可能由於雞被捕捉、稱重或人工授精時,雞為保持自身平衡而強力拍翅,肌肉強力運動,可使被骨一肌膜束縛的胸深肌腫大、出血,繼而壞死。還可因胸深肌肌纖維較粗大,血管分布少、血流少,而生理活動性卻比胸淺肌高,因而在同等活動條件下,胸深肌較容易發生損傷,又因血管側支循環不佳,供血不足,繼而萎縮壞死。
目前,本病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筆者建議:①根據病因,在捉雞、稱重和人工授精時,盡量減少雞隻強力拍翅活動,如輕捉輕放等。②當籠養雞發生本病後,可改為地麵圈養,對肉種雞可逐隻檢查胸肌,觸診胸肌萎縮下陷者,要及時淘汰處理。③培育無本病的健康種雞群。
(十六)雛雞煤氣中毒
煤氣是煤在燃燒不全時,產生的一種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氣。這種氣體在雞舍空氣中的含量超過0.1%時,即可引起雞群一氧化碳中毒,俗稱煤氣中毒。
1.病因
目前,在一般中、小型雞場和個體養雞戶育雛時,多采用煤爐供暖,由於爐火管理不好或在夜間封火不嚴,爐內產生的一氧化碳氣溢漏在雞舍內,被雞吸入呼吸道後,在肺部與血流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結合,形成大量碳氧血紅蛋白,而血液中的氧合血紅蛋白含量相對減少,使體內各組織器官供氧不足,從而引起雞體窒息性中毒反應。如果雞舍內一氧化碳氣含量超過3%時,即可引起雞群中毒死亡。
2.臨床症狀
雛雞中毒後,首先表現騷動不安,張口喘息,隨後昏迷,癱軟倒地、掙紮死亡,死亡率一般在10%以上。中毒嚴重時,死亡很快,死亡率高達70%。
3.診斷
根據病因調查和臨床症狀,可作初步診斷。確診需檢測病雞血液內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是不可分解的,這不同於體內二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
4.防治
(1)發現雞群煤氣中毒,要及時打開門窗,通風換氣,這對中毒輕微的病雞,可以緩解,逐漸康複。
(2)育雛雞舍要安裝排風換氣扇,經常注意通風換氣,保持舍內空氣新鮮。
(3)雞舍內安裝煤爐供暖,要注意煙筒或煙道暢通,不要有漏氣的裂縫。在使用期間,要及時清除煙道內的煙灰。夜間封火,爐蓋要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