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雞流感
雞流感又名歐洲雞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特征是突然發病,死亡快,頭麵部腫脹,呼吸困難,雞冠呈黑紫色,嚴重腹瀉。病程稍長時,出現軟癱等神經失調的症狀,給養雞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病原
病原是A型禽流感病毒,在病毒分類學上屬於正粘病毒科,包括A、B、C3個血清型,彼此沒有共同抗原,均可感染人,引起人的流感;家畜、家禽以及其他動物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
發現禽流感病毒已有百餘年的曆史,世界各地已分離出200餘種病毒。我國學者郭元吉等人,於1979年,從鴨子飲過186份水的標本中,分離出58株A型流感病毒;1981年,又從17種野鳥身上采集了207份標本,並在其中24份標本中分離出A型流感病毒,證明該病毒在我國也有廣泛的分布。
禽流感病毒在低溫、幹燥的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如在幹燥土壤中能存活14天,在冷凍的禽肉中能存活10年。病毒的血凝性和感染性,在-60℃環境中能保持數年。若將病毒感染組織浸入50%甘油鹽水中,在4℃冰箱中可進行短期保存。該病毒在偏酸環境中不穩定,在陽光下48小時失去活性,70℃加熱數分鍾即被滅活。許多常用消毒藥很容易將病毒殺死,這說明該病毒對一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弱。
禽流感病毒對雞、火雞、野雞等禽類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但致病力差異很大。這主要取決於病毒的毒力強弱,感染劑量和易感禽的種別。強毒可引起各種日齡的雞100%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對鴨、鵝等禽類卻很少感染發病。病毒的致病力還與易感雞的年齡有關,幼齡雞比成年雞易感,免疫力弱的雞也易感。
2.流行特點
雞流感在70年代以前曾是一種世界性的流行病,進入80年代以來,隻在某些國家呈地方性流行或偶然發生,一般多呈隱性感染、溫和型經過。
雞流感的傳染來源主要是病禽或帶毒的禽類。急性病雞的血液和組織中,均含有高滴度病毒。病毒隨病雞的各種分泌物、排泄物排出體外,汙染飼料、飲水和環境,通過易感雞的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傷口感染發病,導致該病的流行。
A型流感病毒的分布極為廣泛,一些帶毒的禽類如觀賞鳥、飛禽,都有可能是傳染來源,其他如被病毒汙染人員的鞋子、衣物或種蛋等,也有可能成為該病流行的傳染源。
3.臨床症狀
雞流感的潛伏期一般為2~5天。最急性病例往往在無任何臨床症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死亡率達100%。急性病例表現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兩眼閉合,呈昏睡狀態;頭麵部浮腫,冠和肉垂腫脹,呈紫黑色,眼周圍和頸喉部也有明顯腫脹,鼻孔常流有帶血色的分泌物;有明顯氣喘、咳嗽等呼吸困難的症狀。有些病雞因窒息而死亡;有些病雞出現水瀉、下痢急性腸炎的症狀,死亡率一般在40%以上。亞急性病例,經常出現神經係統紊亂失調的症狀,如翅下垂、肢體癱軟,共濟失調等。蛋雞發病後,產蛋率明顯下降,蛋殼變薄而脆,破蛋率和軟殼蛋增加,種蛋孵化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