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藥膳食療(四)
樂活
作者:乾人
口瘡
口瘡以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大小不等,疼痛流涎,或伴發熱,甚則滿口糜腐,可伴發熱或頜下淋巴結腫大、疼痛。
食療原則:
此病的預防很重要,要嚴格注意嬰幼兒的口腔衛生,切勿損傷口腔黏膜。平時不要偏食,注意多種營養供給,新鮮水果和蔬菜宜多食。患病後要注意加強口腔清潔護理,清洗口腔、塗搽外用藥;勤喝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濕潤,減少邪毒在口腔滯留的機會。患病期間應進流食,飲料宜溫涼,避免吃過鹹、過酸、過熱的食物,食物宜清淡,但又要注意保證營養供給。
番茄汁
取番茄數個,洗淨後用沸水浸泡,剝皮去籽,用潔淨紗布絞擠汁液;將番茄汁含口內,盡量多含些時間,一日數次。番茄性微寒,味甘、酸,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適用於脾胃積熱型口瘡。
竹葉燈心乳
淡竹葉6克,燈心草1.5克,牛乳100毫升。先煎竹葉、燈心草,取汁10毫升,兌入牛乳中和勻。每日數次,不拘多少。可清心火,利濕熱,適用於幼兒鵝口瘡、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小兒夜啼等症。
急驚風
驚風是幼兒常見的急重病證,臨床以抽搐、神昏為主要症狀。一般分為急驚風、慢驚風兩類。
本篇主要講述急驚風。急驚風為痰、熱、驚、風四證俱備,臨床以高熱、抽風、神昏為主要表現,多由外感時邪、內蘊濕熱和暴受驚恐而引發。多見於3歲以下嬰幼兒,5歲以上則逐漸減少。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神誌昏迷為主要臨床表現。
食療原則:
對急驚風,藥膳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應以清熱疏風、解毒鎮靜的藥材為主。驚風恢複期,應給予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清淡食物,如雞蛋、鵪鶉蛋、牛乳、芹菜、菠菜、白菜、蘿卜、番茄等;禁食肥膩肉食及蔥、薑等辛溫味重或煎炸製品,以免動火生痰,影響恢複。
魚鰾煎黃酒
魚鰾15克,黃酒120毫升。將魚鰾與黃酒入鍋同煎,去液汁,一日服用數次。可祛風解毒,鎮驚。
蟬蠶白糖水
蟬蛻6克,僵蠶10克,白糖10克。將蟬蛻與僵蠶煎水,取濾液,加白糖10克,一日內分數次服完,重者一日服兩劑。可疏風熱,解痙止驚。
(本欄目由上海藥膳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