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品咖啡之新潮流(1 / 1)

精品咖啡之新潮流

食尚

作者:森麻衣佳 楊世奇

我是一個咖啡愛好者。5年前,曾在東京購得一台“PEUGEOT”品牌的手搖咖啡磨豆機。把新鮮咖啡豆放入磨豆機,經過一番精心碾磨,出來的咖啡香味特別濃鬱,口感也特佳。如果想要在家裏喝上一杯美味的咖啡,磨豆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日本是亞洲人均消費咖啡最多的國家,咖啡文化已經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日本的咖啡愛好者所喜歡的咖啡幾乎都是黑咖啡,不少老人每天都要喝一杯黑咖啡。兩年半前我來上海的時候,要找到新鮮的咖啡豆和黑咖啡不太容易,那台磨豆機留在了日本,對我來說,這確實有點不太方便。

然而,這幾年上海的咖啡市場變化很快。兩年多前常見的速溶咖啡越來越少,不知何時,連便利店也開始賣起了“現磨咖啡”。現在出售掛耳包、有機咖啡豆的地方也已經相當多了。

據北京咖啡行業協會的統計,中國的咖啡消費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1999年到中國開店的美國“星巴克”算得上是這一潮流之開端。雖然價格並不便宜,但是它顯示的咖啡文化所帶來的時尚生活方式,抓住了年經人的心。此後,英國、法國等國的咖啡連鎖店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競爭烽煙四起。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以個人經營為特色的“精品咖啡店”也正在不斷湧現。

近年來,“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所謂的“精品咖啡”,是指使用具有極好的生長環境特點的生豆來製作的咖啡。它不是混合咖啡,而是用單一豆製作出來的咖啡。品嚐時,一般用濾紙衝泡咖啡的方法進行過濾。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等專門機構每年都會主辦國際咖啡品評會“Cup of Excellence”,在品評會上取得高評分的精品咖啡豆,因稀少而價高。雖然日本一直擁有混合咖啡的文化,但是現在走向精品咖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日本,Mi Cafeto代表川島良彰先生致力於普及精品咖啡知識。他曾於1975年到薩爾瓦多的國立咖啡研究所學習咖啡豆的栽培技術,後來在UCC上島咖啡株式會社著手開發巴西與夏威夷的咖啡農莊,因為在留尼汪島再生了極其珍貴的“BOURBON POINTU”咖啡豆而出名。為了發掘出優質的咖啡豆,他遍遊世界各個咖啡產地,被譽為“咖啡獵手(Coffee Hunter)”。以前跟川島良彰先生見麵的時候,曾經問過關於“精品”的理念,他說:“咖啡豆不是工業產品,而是農產品,產地、農莊和品種都影響到生豆的特點。即使一樣的品種,產地和環境不同,味道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在農莊裏應該栽培最適合當地水土的品種。不應把‘精品’僅僅理解為稀少性,它同時也必須是高品質的。我相信隨著咖啡飲料的發展,今後一定會和葡萄酒不相上下。”

去年,上海陝西南路上的“明謙咖啡LAB” 開業後,我常去那裏買咖啡豆。老板蔡中順先生是SCAA認定的咖啡師,他每天在LAB自己烘焙咖啡,主辦咖啡培訓班,還管理著雲南的“明謙農園”。今年4月,他在奉賢路上又新開了“MQ Coffee”,這是一間以吧台為主的小小的精品咖啡店。最近,五六十元一杯的精品咖啡店比較多,但是“MQ Coffee”一杯定價在25元左右。蔡先生說,“我覺得咖啡本來就是大眾的飲料。”店裏提供埃塞俄比亞“Yirgachefe”等幾種精品咖啡,其中,最有趣的就是雲南咖啡。農莊位於雲南怒江流域,海拔1 140米的自然保護區。咖啡豆經過“蜜處理”精製而成,具有微甜的口味。加上從農莊到烘焙實行直通管理,因此“MQ Coffee”稱得上是目前上海能夠喝到最新鮮咖啡的店之一。

“現在,上海咖啡店家供應的主流商品還是拿鐵、卡布奇諾等,但隨著高品質咖啡豆的不斷增加,黑咖啡也開始逐漸得到人們的青睞。再過兩三年,上海的咖啡潮流肯定會發生變化的。”蔡先生說。雖然上海的咖啡市場受到來自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多種多樣的影響,但一直以自己的軌跡在發展著。

追溯曆史,上海在過去的1920~1940年代,歐洲式咖啡廣為流行,一段空白後,拿鐵驟然滲透,現在又一下子攀上了精品咖啡,其多樣性和高速度令人驚訝。上海咖啡市場的瞬息萬變,使我這個咖啡愛好者也必須時時關注,不然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落伍了。

今天,在上海已經可以很容易地買到新鮮的咖啡豆,我喜愛的“PEUGEOT”手搖咖啡磨豆機去年也從日本引進到了上海。用這台磨豆機碾磨“明謙咖啡LAB”出售的咖啡豆,馥鬱的香味會立刻充滿整個房間。那份愜意,讓我覺得在上海喝咖啡,也許要比喝龍井、碧螺春來得更具有這座城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