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最講“實踐第一”
專欄
作者:觀其
主流,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讓事實說話,讓實踐說話,才是真的高手。
主流媒體不易界定,不過,有主流就有非主流。主流與非主流,有很多不同,在我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主流媒體往往慎於定性,非主流媒體凡事好定性,急於定性,動輒揮舞大棒叫喊“你是錯的,這才是本質”。
一眼看出妖怪真容,一語道破是非本質,非主流媒體似乎個個都有孫悟空的本領。但是,言必本質,要麼是可怕的,記者成了判決者、道德家,新聞成了裁決書、教科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要麼是可恨的,極化思維,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極而極之,歸因體製——一切歸到體製製度上去,高明透頂又無用透頂。
新聞是事實的采集,不是定性的學問。記者和新聞存在的諸種問題,往往就緣於樂定性不疲、置事實不顧;即便有事實,也是拿來“說事”,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記者應該講道理,但記者講道理是基於事實講道理、忠於事實講道理,“擺事實講道理”是有邏輯在裏頭的。道理誠可貴,事實價更高。玩弄事實講道理,就是瞎講,就像列寧說的“隻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即便現在“正確”也是經不住曆史考驗的;撇開事實講道理,就是空講,即便永遠“正確”也是簡單粗暴招人煩的,因為盡是些正確的廢話。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展變化,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事物層出不窮,各種“非驢非馬”、“非黑非白”的東西不斷湧現,各種“隻做不說”、“先做再說”的新探索此起彼伏,當然,也有各種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說法在阻撓著改革前進。改革攻堅,輿論先行。新情況、新問題、新事物、新探索,書本上沒有,文件裏沒有,固守定性思維、本質思維,結果就是刻舟求劍、削足適履。逢山遇河,不開路架橋,卻樂於止於給山定位給河定性,誤國啊。
“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啃硬骨頭,首先要知道骨頭在哪裏,有多硬;涉險灘,首先要知道險灘在哪裏,有多險;分析回答問題,首先要到現實生活和群眾中去,了解現實體貼群眾。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遑論引導權?一切報道從實際出發,基於事實,尊重實踐,看似傳統老套,實則最開放、最明智。
就此而言,主流,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主流媒體,應該是與生活與實際貼得最近的媒體,應該是最重事實的媒體,應該是最講“實踐第一”的唯物論的媒體。
放在當下的輿論生態中,講“實踐第一”尤顯重要。“人人都有麥克風”了,要說競爭,過去是媒體與媒體之間的競爭,現在則是媒體與大眾的競爭。眾聲喧嘩之中,競爭要拚嗓門,更拚實力。實力,來自對事實的占有和對實踐的把握。媒體輿論,媒體的說法看法,應該跟著實踐走跟著事實走,而不能像網民那樣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說到底,要讓人信服,不在於我們有多聰明,而在於我們手裏有多少事實,在於我們的說法看法與實踐有多近。道理來自實踐,主流輿論來自實踐,是非標準來自實踐。讓事實說話,讓實踐說話,才是真的高手。
想成為主流的媒體記者,重溫35年前的那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很有必要;走出屋子到廣闊的實踐中去,很有必要;實踐麵前,謙卑做學生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
庭院裏跑不出千裏馬,花盆裏養不出萬年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