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風起無影蹤、承事有先後(2 / 3)

傅寧一直沒有建國稱王的根本原因是不想刺激朝廷;因為在傅寧看來隻要自己緊握著琉求的實權,建不建國、稱不稱王都是次要的事情,建國稱王固然會提升琉求的士氣和凝聚力,但是倘若引發於朝廷的全麵對抗、帶動琉求經濟的動蕩就是得不償失的事情了;傅寧喜歡要“裏子”而並不在乎“麵子”,而現在楊振居然和順和帝金錚談妥了國號的事情那就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於是傅寧也就順水推舟應了下來,將琉求勢力改稱為東海國。

國號的確立接著就是紀年的問題,總參司、政務司等司都提出了一大堆備選的年號,連在雞籠的外國商人都“熱情的摻合了進來”、提出了用“基督曆”的建議。

西班牙商人所提出的“基督曆”其實就是所謂的“西元曆”、傅寧的原世裏人們稱之為“公曆”的曆法紀年方法。傅寧傾向於用這個世界的“基督曆”,因為那很符合傅寧的習慣。朝廷將“乾平”年號改為“順和”使傅寧很不適應,習慣了的“乾平紀年法”的傅寧常常習慣性的問侍衛“哪一年了?”。所以與其使用一個新的不習慣的紀年法倒不如用舊的習慣了的紀年法,無奈反對的人太多。所以傅寧幹脆讓印刷廠印刷了五百萬份“公曆紀年加農曆”的畫曆、掛曆,通過文化司免費發了下去;當反對的眾人過來反對的時候、傅寧就用拖延的方法拖延,直到新曆為民眾所習慣、所接受和習慣性的使用下去。

於是朝廷的“順和元年”就成了“東海國”的“公元一七二三年”,並且被民眾們廣泛使用和推廣,畢竟免費的日曆總比收費的日曆“好用”,而且“可以用來糊牆!”。

幾年下來的思考已使傅寧有了清晰的戰略思路,那就是:

一、在琉求島實現第一次產業革命,瘋狂的發展教育、使琉求具備初步具備近代文明的基礎和積澱。這一步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機械力初步代替人力、畜力;基礎教育已全麵鋪開,基礎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學科和知識已經全麵免費的撲向各地中小學、書店、工礦、科研等場所。科研司的新書、新知識點參考資料等被免費的發向所有能夠用到的地方,而且傅寧還在不斷的回憶知識、整理科研司和學校新出的書籍和知識資料。獎勵自學、獎勵教育已經成了東海國的“基本而且最最重要的國策”。

二、在初步完成琉求島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後,向北方要土地、人口和資源,盡早實現對日本、朝鮮、渤海國的占領、清理、移民、以及開發,從而實現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準備工作,實現對鐵礦、石油、煤炭等第二次產業革命所需資源的具備,實現第二次產業革命所需人口和人才的集聚。

三、爭取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實現第二次產業革命,實現初步的機械化、電氣化、和全麵的工業化。

四、初步完成第二次產業革命後開動對大英朝的全麵戰爭,吞並大英朝,實現在新占領區的教育近代和初步工業化,這個過程計劃用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

五、在東亞西亞實現近代化後將向中亞、東南亞、澳洲、西亞擴散勢力,於此同時向現代化、第三次產業革命方向發展。

六、整個戰略的展開和進行預計需要五十年以上的時間,現在已經完成了第一步、花費了十年,第二步正在展開,預計最少還需要四十年以上的時間,而現在自己的年齡看上去約有二十三四歲,所以自己有時間和精力去實現戰略計劃,前提是自己一定要瘋狂的抓住手中的權利不能有絲毫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