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5歲李嘉誠談撤資稱問心無愧: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1 / 3)

85歲李嘉誠談撤資稱問心無愧: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作者:張琳

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身為中國人,回想起我生長於抗日戰爭期間,國家被侵略,麵對貧病、失學,於是發誓要終我一生,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這就是對我最女的回報。

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2013年11月22日下午兩點半,香港黃金地段之巔。長江集團中心頂層70樓。雄踞華人首富寶座15年的李嘉誠在會議室接受專訪。一開口就對《南方周末》2013年11月7日有關其“撤資”風波的專題報道作出了回應。一牆之隔就是李嘉誠的辦公室,橫跨52個國家的李氏商業帝國的指揮中心,俯瞰著整個維多利亞港。已經85歲的李嘉誠隻要在香港,每周一至周五均在此辦公,周六也上半天班。辦公桌上。幹淨得沒有一張紙,他說這是因為多年來習慣了“今日事今日畢”。桌頭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寫的小箋:求萬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怒。

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李嘉誠的平靜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開場和另一個瞬間,其餘時間裏他都語速平緩,聲調平和,即使被直接問到對於死亡的看法。這個從二戰的戰亂中走過來的85歲老人,多次反複表達他對國家與民族的感情。他說他不是一個完人。但“從過去到現在。問心無愧”。

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

李嘉誠:說長和係“撤資”是一個大笑話。我告訴大家,以2013年為例,長和係總毛收入約為4300億港元。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基建項目則是130億港元(17億美元),實際動用的資金隻有80億港元(10億美元)。僅占長和係總毛收入不足2%;同時,我們2013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也投資了40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我們在世界52個國家都有投資和營運,包括地產在內,集團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有的賺了超過1000億港元。賺數百億元的也有不少,別人一句批評都沒有。以在新加坡投資為例:這二三十年來。我們與當地政府關係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總值以百億元計。過去兩年多園地價上漲。在當地買不到合適的土地,現時隻餘不足1%的住宅單位尚未出售,也沒持有任何收租物業,卻從未被新加坡方麵批評我們“撤資”。有時在某國家出售業務後,有新機會時又再重新加大投資,當地亦視為平常事,絕無引起任何傳言。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或因經營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在香港,如價錢合理。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外國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並不稀奇。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我經營國際性業務超過30年,今次是第一次聽到來自香港所謂的“撤資”評論,在全球其他地方前所未有,然後又傳到內地去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撤資”這兩個字是用來打擊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種說法。不合時宜,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記者:但是最近你的確在連續出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物業和資產,這是作何考慮?

李嘉誠:用出售物業和資產作為“撤資”的例子,是可笑的。地產是我們核心業務之一,但集團收租物業所占比例不高,在香港的最佳地段如中區,用作長期收租的寫字樓物業總麵積約有380萬平方英尺(約為四十餘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不少於1300億港元。包括自用或曾用作總部的華人行、長江集團中心、和記大廈、中環中心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商場等;內地方麵,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英尺(約55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至少40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收租物業市值共1700億港元,此外集團和我私人持有的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隻是內地、香港兩地的千分之五。然而。與其他大型地產發展商相比,我們無論在國內或國外,所持的收租物業規模都屬較小,其他全屬於大型住宅發展項目,建成後90%以上會出售。餘下商業部分如商場即使留作收租用途,也會在將來時機成熟時出售。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則屬長期經營項目,但中間亦會出售。一切地產買賣都是正常商業行為。沒有“撤資”的事,日後出售業務也都跟“撤資”沒有關係。如果我真要“撤資”,那麼最容易的就是“遷冊”(香港人將公司遷移注冊地稱為“遷冊”——編者注)。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係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作為一家國際性綜合企業和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對經濟發展循環及業務回報條件常常要帶高度警覺思維,靈活調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運作。否則,如果你是投資者,也不會投資一家對股東不負責的公司吧。

記者:如果股東利益和國家的情況出現分歧呢?

李嘉誠:不會有什麼分歧。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我這麼愛自己的國家,一定會留意經濟怎樣改革,農民生活因土地變成資產而改善,還有國企盈利上繳30%以改善人民生活,這些絕對是好事。國家鼓勵企業到外地投資,我在外國投資方麵算是走前一點,可以說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