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周紀一:劍篇,職場挑燈看“鑒”(1)(1 / 3)

趙簡子挑選接班人背後的潛規則

春秋末戰國初,在現在山西、河北兩省附近有個集團叫作“趙”。那個時候政治集團比較多,也比較雜,類似於現在某個行業內,互為同行的公司都特別多,比方說,現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有一大堆家教行業的輔導機構在激烈地競爭著生源。

大家都是同行,現在每個公司的老板都特別像古代一個諸侯國的諸侯——他們彼此之間有競爭,偶爾也互相攻擊,時不時地還搞搞合作,都希望自己的地盤能夠做大,都希望滅了更多的周邊諸侯尤其是距離自己特近的那些同行們。

趙作為一個具備一定勢力的集團,其本質類似於現在那種父傳子、子傳孫的家族企業,發展到了趙簡子這一輩之後,他麵臨和商業教父柳傳誌一樣的交班問題,二者的區別在於趙老板要傳給自己兒子,柳老板要傳給一個得力下屬——當然職業化程度很高的柳先生是不會想要傳給他兒子的。

自古至今,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企業老板,挑選接班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考核標準,那麼趙簡子又將依據什麼標準來選擇呢?

趙簡子作為社會上的有錢人,是能夠承受以“計劃生育”罰款為代價多生幾個孩子的——趙簡子有兩個兒子,一個叫“伯魯”,一個叫“無恤”。

趙簡子早就有為日後傳位給誰做打算的準備,所以他三年前把畢生成功經驗寫成一篇《我的成功不可以複製》,分別讓秘書各複印一份交給兩個兒子,並希望兩個兒子好好學習。

當時趙簡子讓兩個兒子分別在公司掛行政副總的虛職,以期望他們邊學習邊積攢經驗。

三年後的某天,老趙突然召集兩個兒子開會,會上他不談任何業務話題,隻讓兩個兒子說說對三年前他們老子的那篇嘔心瀝血之作的看法。

趙簡子這一招可讓兩位愛子防不勝防,別說他們,就是放到各位讀者身上,恐怕也會令你大吃一驚吧!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位小公子哥的表現。

老大伯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

“那篇文章你還能找到嗎?趙簡子問:”

“好像……貌似……得回去找找。伯魯說:”

趙簡子問老二無恤,無恤華麗麗地從頭背到尾,聽得趙簡子很開心,於是老趙當場召集全體部下宣布無恤是新任老大,料想另外一位伯魯公子也輸得心服口服吧。

原文不長,分享如下: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謹識之!

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

簡言之,趙簡子挑選接班人就看此人的記憶力!

我們不禁要發問了:為什麼趙簡子挑選接班人看的是記憶力?

我們還要進一步發問:堂堂諸侯國老大挑選接班人難道隻看記憶力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可能有人會說,通過該測試,感覺老二無恤更用心,所以趙簡子需要為自己選一個用心的接班人。

這種說法對嗎?我想說也不對。

想必大家都認同這樣一個道理,這兩個兒子隻要是趙簡子親生的,他一定非常熟悉他們的稟性,至於誰更適合當接班人,恐怕他早就了然於胸了——能當諸侯國國君的不會菜鳥到那個程度的。

既然如此,直接宣布二兒子接班不就完了?但是大家有考慮過作為長子的伯魯同學心裏會怎麼想嗎?

古人有立長子的習慣,如果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國君都會默認傳位給長子,想必伯魯也有這個想法吧。但是,趙簡子辛辛苦苦經營了一輩子,必須把這份自祖上傳下來的基業傳給一個綜合能力比較強的兒子——不用通過什麼記憶力測試,僅憑平時表現就能看得出來老二無恤更適合,畢竟是自己從小看大的孩子。

直接立無恤,作為長子的伯魯心中必然會有不服,以後趙簡子不在之時,國家或者說單位內部一旦出現內亂,大好基業就可能因嚴重的內耗甚至內訌而葬送,白白便宜那些作為競爭同行的其餘國家了。所以,必須要讓伯魯服氣,必須設計一個讓伯魯即使心裏委屈但是又不得不服的環節,必須要讓無恤繼承大業“師出有名”!

於是,我們的趙簡子用了三年時間,舉重若輕地導演了這麼一幕低成本的戲劇,更有甚者,在這三年中,趙簡子是否有意識地私下裏給老二無恤說過什麼,這就不得而知了……這就是現實的職場。

當你在某次晉升交鋒中敗下陣來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因為你沒有做好那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而是因為你一直以來大小事情表現得都不好,至少,你輸在沒有更好讀懂你老大的心上。

三家分晉的職場啟示

晉國老大智宣子和趙簡子不同的是,他很明確自己有一個好的接班人——智瑤。

智宣子選擇智瑤的理由非常充分:這個兒子有五大突出優點!其一,長得很帥,當然更富;其二,寫一手好文章,能言善辯,早年靠參加某作文比賽獲獎出名;其三,演藝圈經常露臉,混得也不錯,拍了很多廣告,被人稱為X零後的代言人;其四,很有性格,堅毅地承擔對他的各種非(原文:

議;其五,喜歡賽車。“美鬢長大則賢,射禦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此人不是青年才俊韓寒,他是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