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中說:“多算勝,少算不勝,由此觀之,勝負見矣。”這裏的“算”是指“勝算”,也就是製勝的把握。勝算較大的一方穩操勝券,而勝算較小的一方則難免見負。又何況是毫無勝算的戰爭更不可能獲勝了。因而,穩中求勝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戰術要依情勢的變化而定,整個戰爭的大局,必須要有事先充分的計劃,戰前的勝算多,才會獲勝,勝算小則不易勝利,這就是穩中求勝的道理。如果沒有勝算就與敵人作戰,那就失了穩的要義了。因此,若居於劣勢,則不妨先行撤退,待敵人有可乘之機時再作打算。無視對手的實力,強行進攻,有悖穩妥之道,無異於自取滅亡。
凡事不要太過浮躁,一旦大意輕敵,將陷入無法收拾的可悲境地。這個道理在中外曆史上屢屢應驗。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偷襲珍珠港,美軍毫無防備,結果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本當時勝算可謂極小,卻仍然不顧一切地發動戰爭,其後果當然可想而知了。日本人自古以來便以此種冒險式的“玉碎戰法”而自我炫耀,不求穩妥,故多有敗績。
這種傾向在其現代企業經營策略之中亦極明顯。雖然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種“拚命三郎”的經營形態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日本經濟的繁榮,但是這種做法隻適用於基礎的建立,卻難以持續發展下去,沒有把握的戰爭不可能一直僥幸獲勝,終究會碰到難以克服的障礙。因此,當我們要開創事業,或者拓展業務時,最好還是有製勝的把握再動手。
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有資格被尊為“名將”的人,都有個大原則,即不勉強應戰,或者發動毫無勝算的戰爭。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戰方式被譽為“軍無幸勝”。所謂的幸勝便是僥幸獲勝,即依賴敵人的疏忽而獲勝。實際上,曹操的製勝手段絕非如此,而是確實掌握相當的勝算,依照作戰計劃一步一步地進行,穩穩當當地獲取勝利。
雖說要把握勝算,然而經濟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勝算。因為其中包含著許多人為的因素,諸如情感因素在內,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勝算,無法確實地掌握。不過,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勝算,才可計劃行事。
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須知彼知己。話雖然很容易理解,實際做起來卻頗難。處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均應以此話來時時提醒自己,無論做何種事均應做好事前的調查工作,確實客觀地認清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獲勝。
人生有時候還是需要運用“不敗”的戰術來穩固現況。就像打球一樣,即使我方遙遙領先,仍須奮力前進,掌握得分的機會。荀子說:“無急勝而忘敗。”即在勝利的時候,別忘了失敗的滋味。有的人在勝利的情況下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結果鑄成意想不到的過錯。需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預先設想萬一失敗的情況,事先準備好應對之策。
拿企業經營來講,一個企業在從事經營時,必須事先設想作最壞的打算,擬好對策,務必使損失減至最低限度。如此一來,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致命的傷害,這一點至關重要。就個人來講,如果有了心理上的準備,情緒上就會放鬆,遇到問題也會穩穩當當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