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放輕鬆,讓生命更自由(1 / 3)

放輕鬆,讓生命更自由

本書是放鬆哲學或教人放開來活的指導手冊,裏麵結合了東方的神秘經驗及西方的心理療法。

透過實際的訓練,我們將可以去除肉體及心靈的緊張,啟動覺醒的心,並且增進健康、預防疾病、養精蓄銳、提升身心功能及平衡度。此外,釋放自己,還可以幫助深藏於潛意識的能量爆發出來,拓展心靈的視野,它也是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奧妙的心靈體驗

東方的神秘宗教,基本上是利用禪坐訓練及無我思想來提升、轉換意識層次。他們所謂的“道”,在近二十年來已經引起西方人研究的興趣。

在東方的傳統修行法中,“釋放自己”一直處於關鍵位置。

東方人利用瑜伽、太極拳等緩慢而流暢的身體運動,達到生理的平衡。最近,西方也興起學瑜伽的風潮,西方人覺得在靜止不動的姿勢中,身心才能夠完全地放鬆下來。除了靠身體的運動來平衡身心外,東方人還結合心靈的訓練——靜心冥思以及對大自然的體認——來更有效地實行。

在本書中,筆者擷取了許多東方哲學的道理和心法——包括佛教、道家。其中,道家和佛教中的禪宗特別著重對於身心寧靜、放鬆的闡釋及運用,前者提供了哲學基礎,而後者將之發展到實際方法中,成為整合身心的有效法門。

順性而為

筆者意欲建立一套西方道學的基本架構,不是指道教,而是道家哲學。道家哲學理論起源於中國四位先哲:老子、莊子、列子、淮南子。他們的代表作皆影響後世深遠:老子語錄《道德經》是道家的創始,它是探究自然真理必讀之書;另外,富含機智、率真及豁達的《莊子》延續老子的自然主義,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之作。

萬物皆歸於無所不在的“道”。“道”是難以言喻、無法明說的,它無形無相、精微玄妙,散發著無比的力量。

莊子說:“返複天命、順性而動(以自然為宗)就是道。”道家主張人應該要無為、常保喜樂、活活潑潑的。所謂“柔能克剛”,是毫不造作中自然能產生的真實力量。若人能依道生活,就必能觀見生命的智慧。

道家這種保護自然界平衡的思想,剛好與現代的生態學相呼應,其宇宙論也在現今的物理學中找到了答案。人應該效法自然,因為生命的喜悅蘊藏其中,隻有被動如一麵鏡子,並像回音那樣完全回應才能靈機變通,澄靜的心也才能明了宇宙,才能體會到草木自然生長、雨水從天降臨、魚兒悠遊水間的自由美好。

道中之人毫無行動障礙,他那空靈之心、銳利的眼睛,使他免於被煩惱憂慮分裂而成為整體。他悠遊於無垠天地間,因他的生命沒有終止。

順性而為,這樣才能平衡及放鬆自己。

靜心訓練

道家的哲學內涵在佛教的禪宗裏,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禪師們教導人們透過自我觀照來體會物我合一、突破執著的整體感。在禪的境界中,最佳的放鬆發生於頓悟,最至高無上的境地就是與道合一。在《生活禪》中,羅伯特·林森寫道:“身體、情緒、頭腦的放鬆是達到頓悟的唯一途徑。”

世界上有不同的種族及信仰:有神論者、無神論者、一神論、密教、顯教,甚至無信仰者。不論賦予他們何種名稱——即威廉·詹姆斯所謂的“超信仰”現象——“特殊體驗”是他們共同的要素。他們基本上都有某種心靈經驗,並循著一定方法來奉行。這種特殊的體驗不外乎深度放鬆的感覺——拋棄幻想及虛假的負擔。

曆代眾多哲人主張人類必須放下自我、欲望和執著,才能獲得解脫;我們必須放下自我對外界的渴求,釋放心靈,以重獲難能可貴的自由。湯瑪斯·摩爾頓稱之為“開放的心”,而東方則稱它為“空”。

亞倫·韋茲在《超越神學》一書中寫道:“信仰的極致並不是依靠任何事物,而是完全釋放。”克裏希納穆提也說:“本性不需要你去找尋,它就是它。”這所有一切都是借著全然的開放與覺知而達成的。沒有自我投射的均衡人生領導我們走向覺醒,而沒有虛假偽裝的境界,也就是禪宗說的:“看清本我,徹見佛性。”

有些人傾向於接受瑜伽的方法,學習探究自我心靈然後求得解脫,他們有一句最關鍵的話是:“我是誰?”而具虔敬氣息的另一種瑜伽,則強調人應臣服於宇宙神秘的力量。這兩種方法都需要放鬆,尤其前者主張要勘破我執,解脫自我。

自我的防衛機製及執著,會隨著心智的清明而消除。根據東方的說法,除了表麵上會思想、記憶、感覺的“我”以外,每個人皆具有空靈本性,而這正是“靜心訓練”想要揭露的。

靜心冥想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靜坐,利用禪使人進入無為、平和的境界;另一種是把覺知力融入日常行為中,在生活中實踐。

靜心並非壓抑思想,而是心靈安定。本書第8章中所提到的靜坐法,可以幫助我們盡量放鬆自己、恢複清醒的心念。第9章則接續地介紹如何在生活中,運用於靜坐中所體悟到的美好經驗。

學會專一心念之後,我們的觀察力會變得敏銳,煩惱及思想將失去擾亂我們的能力。我們以往之所以能感受到草木、陽光、風,或自己的情緒,通常是透過名相,而不是由於心。

禪給予了我們更直接的經驗,讓我們對實相有更清楚的了解。

用英文解釋“禪”解釋得最好的鈴木博士說過,禪的目的是讓我們突破所有枷鎖及牽絆。所有的經驗心理學者皆認為:自我衍生的欲望及防衛性,正是束縛心靈的主因。唯有依循自然法則,去除不必要的煩惱,人的生命才能流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