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來有空時間允許,我就跑去寫一個長篇。當然多半是妄想,第一是筆力不夠;第二是沒有那份勤勞勁兒;第三是實在構思不出那麼長的文章。
看別的寫的時候總是好的。看一字一句,或文采飛揚,或小白輕鬆。自知是寫不出來的。就連人家是怎麼寫出來的也是不知道的。也許身後是一摞摞的白紙上錯綜複雜的關係圖,也許是絞盡腦汁的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有的時候也想,就放棄罷,不是那塊料。卻老還是放不下,有想動筆的念頭。自己有幾斤幾兩也是知道的,應試作文尚未寫好,肚子裏也沒幾分墨水。短篇一兩千字尚可,寫的還沒幾分意境。長篇,實在是拖不起。
最近在看清穿文。以前最討厭這這類的文。多半寫的就是康熙年間那些阿哥們。或是喜歡老四或是喜歡老八,多半當時爭嫡的也就是這兩個。老二是個扶不上牆的泥,馬景濤演的我是喜歡的,但曆史上,終究是不喜歡這個被二廢的皇後親生嫡長子的。
我是不熟悉那段曆史的,清朝的曆史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繁花似錦的也就那麼多年,從開朝起到乾隆末,也就差不離了。而且這繁華的背後還不知有多少說不出道不明的,史上未記錄了的齷齪事。隻知一朝登上金鑾殿是風管無限,一人下萬人上的真龍天子;不知背後使了多少手段,明爭暗鬥,犧牲了多少條性命換來的百般辛苦。
以前喜歡納蘭的時候,看清穿,總是想找找納蘭的身影。後來想,多半穿過去的時候,十三、十四阿哥都已經是半大的孩子了。就算是康熙八歲登基,那時候也差不多是康熙三十幾年的事了,算來玄燁已經近四十快奔五十的人。而那個鬱鬱而終的禦前侍衛瀟灑男子與康熙是差不多大的年歲,在三十一歲已經抱病而逝。心裏多半是有不甘的,因為看不到誰花大筆墨表述納蘭,即使不一定是我心中的那個翩翩公子,又何妨呢。但還是沒有,或者是我還沒看到。記得當初看那個納蘭的電視劇的時候,雖不是甚喜,但也還是開心的。無論是鍾漢良演的納蘭還是煙花三月裏的那個如玉公子,都不是我心裏的型,有些東西始終是說不出來的。
有時候安慰自己啊,也許是沒有人敢動筆墨去寫這個公子。因為太愛了或者太不敢了,怕一個筆下不思量,就毀了心中的那個玉人。
以前看千帳燈的時候啊,心裏不知有多喜歡那個老七。現在想來,原來是照著胤禛和允祥寫的。大將君王蕭,寫的是極好的一個男子,卻沒有極好的下場。為了自己的四哥傾盡全力,卻落了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下場。
看了太多以後就想動筆寫。多半的人都是這樣的。可既不熟清史又沒有文筆,想想也作罷了,再者說是沒有時間來磨。
我是想寫老十三的,還有老四。有時候想來,無怪乎寫康熙家兒子的人多。確實是這一家都是大好的素材。沒有哪代再可以寫的這麼出彩,隨便一個福晉一個小丫鬟的視角便可以描繪出那時的盛世。哪個阿哥一笑一皺眉都可能讓人出神。
或許受了千帳燈的影響,是太喜歡十三了。他不喜儒家思想,向往的是無拘無束的生活罷,但生在了帝王家。本來也應該是如謫仙一般的男子,終是扯進了爭嫡之爭,軟禁十年。雖然最後是輝煌的,但十年不會如一日,十年裏每日日留下的折磨,每時每刻的心痛,不是他本人,誰也說不清楚那份痛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