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披頭士”的英國地標(1 / 2)

“披頭士”的英國地標

文化

作者:張月寒

最近,英國《衛報》上的一則消息說,經典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在倫敦艾比路(Abbey Road)上的經曆,將要被改編成音樂劇,於2016年4月1日在英國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舉行。今年早些時候,艾比路錄音棚也宣布將成立自己的教育機構,為18歲以上的學生教授音樂製作和音響工程方麵為期一年的課程。

披頭士,在中國又被稱為甲殼蟲樂隊,是一支世界聞名的著名樂隊。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在《挪威的森林》中從書名到內容對他們做了一番文學角度的致敬。新加坡歌手孫燕姿翻唱的《Hey Jude》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版本,在當時華人圈引起了對披頭士的新一輪關注。孫燕姿當年曾在專訪中說,她翻唱《Hey Jude》是因為小時候聽廣播總聽到這首歌,常學著一起唱,所以印象很深。這或許凸顯了某個階段的流行音樂對於人們的意義:除了旋律和歌詞的個人喜愛,更多的是一次回憶喚起、一種情結見證。

Abbey Road是倫敦一條真實存在的街,位於北倫敦。它也是披頭士樂隊那張著名的1969年的同名專輯。在這條街的東南末端,有一家艾比路錄音棚(Abbey Road Studio),披頭士等其他著名音樂人均在此錄過歌。同名專輯《艾比路》上那張最經典、後世爭相模仿的封麵照片,就是他們四人在錄音棚出口處,排隊穿過斑馬線的一張照片。今天,在英國很多蠟像館以及披頭士主題博物館中,均有這張照片的場景再現,讓“粉絲”們可以模仿他們當年的步伐。這張照片也被認為頗有寓意:《艾比路》是披頭士解體前的最後一張專輯,因此四人在斑馬線上往前走的畫麵就有了一種離開同一條路、走向各自人生的意味。

這部最新改編的音樂劇被英國媒體稱為一部“音樂劇版紀錄片”,將試圖再現《艾比路》這張專輯當時的產生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音樂劇內的錄音棚將完全按照原尺寸大小呈現。這部音樂劇的製片人斯蒂格·海格林(Stig Edgren)對《泰晤士報》說,他不會選擇和披頭士長得像的演員,而會選擇“和他們歌聲很像的演員”。這個音樂劇將集中講述披頭士樂隊1962~1969年在艾比路的歲月。音樂劇製作人傑夫·漢倫(Jef Hanlon)說,音樂劇中的歌手將是“世界上最好的披頭士樂隊的模仿歌手”。

除去艾比路,披頭士在英國的另一重要地標無疑是利物浦。利物浦是英國一個港口城市,是披頭士成員出生、成長、形成和發展的地方。這個城市早年因為默西(Mercy)河的流經而一度繁榮,但近年來卻隨著海運的衰落而逐漸落寞了。利物浦以它難懂的Scouse口音著稱,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港口城市特有的肥大海鷗旁若無人地棲息在街道上並毫不猶豫地叼去人們手中的吃食。

著名的披頭士博物館(The Beat-les Story)位於利物浦的Albert Dock。Dock是碼頭的意思,所以大概可翻譯成“艾爾伯特碼頭”。紅磚的博物館襯著雄渾青白的默西(Mercy)河,斜對麵古樸的市政廳旁邊緊挨著一幢黑色玻璃的現代建築,藍白相間的公交車安然行駛在街道上。

英國的博物館幾乎都有著這樣一個特點:能讓之前對披頭士全無了解的人逛完一圈後成為半個披頭士專家。整個博物館做得非常詳盡、細節翔實,多采取場景再現的形式,包括他們當年在酒吧駐唱的小舞台、飛往美國演出的飛機座位、受到瘋狂歡迎的黑白影像資料、演出服、帽子、海報、舊鋼琴、錄音機、老照片、約翰·列儂的仿製墓碑、唱片封麵的由來故事、重新搭建的“黃色潛水艇”、某首重要歌曲的單獨介紹、約翰·列儂常戴的眼鏡、披頭士傳記書籍……整個博物館做得非常人性化,按照時間順序,三維記錄了披頭士的興起、發展、黃金期、分手、主要成員的去世……這遠比讀一本傳記要直觀得多、也有意思得多。

逛到一半時,我在館中看到了一個身穿黃色連衣裙的英國婦女。她已趨中年、神態凝然,和我一樣坐在館中四個黑白電視屏幕前默默聽歌。聽著聽著,她緩慢閉上雙眼、隨旋律擺動,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某個階段。那一刻那旋律仿佛能抵達她內心某個深處以及從這其中衍伸出的很多叫歲月的東西、一種無奈的知道年華已過的事實和震驚。久久醒不過來、久久不願醒來。那一刻我開始長久地為人類的衰老而悲哀,因為那是如此不可避免、每個人都要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