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要刊速覽
環球要刊速覽
《大西洋月刊》2015.7~8
沒有工作崗位的世界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都在預測有一天機器會取代人做一切工作。現在,這個時刻似乎即將來臨:機器人在廠房工作,在快餐店櫃台接待顧客;無人駕駛汽車穿行於街道;亞馬遜用無人機送貨。科幻作家和未來主義者感到興奮:這意味著人類將告別苦活累活,一切商品都會變得更便宜,巨大的財富將被創造出來。但是,工作的神聖性和卓越性一直居於政治、經濟和社會交往核心。一旦人類失去它,將會發生什麼?
《紐約客》2015.6.29
查爾斯頓的恐怖主義
美國查爾斯頓一所教堂發生的針對黑人的槍殺案很快被警方定義為“仇視性犯罪”。但它更應該被視作恐怖主義行為。一些政客將凶手戴倫·魯夫描述成動機不明的失足青年。事實並非如此。魯夫承認他試圖發起“種族戰爭”。在行凶過程中,他表示黑人正在奪取國家,這是奧巴馬上台後一些白人極端分子所持有的看法。令人稍感欣慰的是,戴倫·魯夫沒有共犯。但人們必須意識到,他並不隻代表一個人。
《明鏡》2015.6.27
“伊斯蘭國”的日常生活
在“伊斯蘭國”,日常生活是被刻意安排的恐懼填滿了。根據幾位受訪者回憶,日常生活中不許抽煙喝酒,不許用發膠,穿的衣服上不能有人像圖案,不許聽外國音樂。在摩蘇爾,每天都有人在公園裏和大街上被斬首示眾。一旦有女人被判違法,她隨時都可能被強奸。“伊斯蘭國”還發行了一本官方認可的小冊子專門講“奴隸主”對他們的“奴隸”享有何等權力。離奇的是,在前線,任何蘋果設備都被禁止,而安卓設備則可以使用。
《經濟學人》2015.6.27
死的權利
目前隻有幾個歐洲國家、哥倫比亞和美國的五個州允許醫生給病人施行安樂死,但是美國有20多個州和其他一些國家在起草類似的法案。批評安樂死的人認為,有意終結人的生命是錯誤的,因為生命是神聖的,忍受痛苦表現了生命的尊嚴。作者認為,自由和自主也是人性尊嚴之源,在世俗社會,為了生命抽象的神聖性而使許多人忍受痛苦是一件怪事。
《紐約時報雜誌》2015.6.28
細菌對情緒的影響
2007年科學家們宣布了人體微生物組計劃,之後人們對微生物的影響的認識逐年增長。跟人類微生物體中發現的200萬個細菌基因相比,我們細胞中的2.3萬個基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鑒於細菌對人類生理的重大影響,科學家已經把注意力轉向細菌對大腦的影響。腸道中微生物分泌的化學物質跟神經元控製情緒的物質一樣。它們會引發腸道紊亂及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