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掩藏好自己的真實動機(1)(1 / 3)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生意場上,都不能把自己的心思和動機直白地展現在別人的麵前,我們需要采取一些策略。為了達到目的,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瞞天過海,讓困難迎刃而解。

【經典今解】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自認為防備周到的,容易產生麻痹鬆懈的情緒;平常看慣了的,往往就不再懷疑。秘密蘊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與暴露的事物相排斥。非常公開的經常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唐太宗曾經在唐貞觀十七年時,親率三十萬大軍征伐高句麗。大軍行至大海之濱之時,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後了。唐太宗站在海邊舉目遠眺,見滄海茫茫,波瀾壯闊,但是橫無際涯白浪排空。實在是有震天動地的氣勢。頓時竟生出懼意,與手下眾將商議退兵。但是大部分將士不肯無功而返,大軍開拔一月有餘,怎能食言於天下百姓。唐太宗認為眾將士說的有道理,但是勉為其難的上船之後,感覺頭暈目眩不能站立。大船事實上穩如泰山紋絲不動。這一點讓眾將士無可奈何,唐太宗更是下令立刻下船,並且下旨不再渡海。在唐太宗的命令下眾將駐紮在海邊準備回朝。眾將無可奈何但是同樣無計可施。同行將士中有一位是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士貴,此人對用兵之道深有研究。他認為唐太宗此舉對戰局很不利,因為兵貴神速,如此拖遝會耽誤最佳戰機。但是唐太宗的命令已經下達,他也不敢冒死進諫,怕觸怒龍顏,惹上殺身之禍。

正在張士貴愁眉不展之時,有一人站出獻祭,說他有辦法說服唐太宗,下令渡海進攻。此人是軍中新招募的一名壯士,名曰薛仁貴。薛仁貴對著張士貴耳語片刻,聽得張士貴連連稱道,連聲讚妙。讓薛仁貴依技行事。幾日之後,一位老者覲見唐太宗。這位老者仙風道骨氣度非凡。自稱是居住海邊的豪門大戶。聽聞天子征伐高句麗,備上三十萬軍糧送來軍營,以盡微薄之力犒勞將士。並稱在家中備好酒宴歌舞,請唐太宗移駕賞光。此言正中唐太宗下懷。連日以來清苦的軍營生活早已讓唐太宗感覺煩悶不堪,如今能有美酒佳肴相伴,豈能不欣然前往。當下就下令帶領文武百官隨這位老者出了軍營。

到海邊之後,並不如往常看到的府邸一般,隻見彩幔綿延,一片流光溢色。老者帶大家走入彩幔之後,才看到老者的府邸是隱沒在萬丈彩幔之中的。老者繼續引領眾將士進入房間,內裏布置奢華精美。四壁所見和地麵所鋪蓋皆是彩幔錦彩。待唐太宗等人落座之後,老者拍手示意,立刻有十幾名美麗少女應聲從彩幕之後飄然而出,手端豐盛的菜肴和美酒。又有樂工出現在四周,開始鼓瑟吹簫。一時間美酒飄香琴瑟交銘。眾人無不身心舒暢開懷暢飲。

正值眾人酒酣之際,房間卻突然搖晃起來,風聲四起。眾人大驚,不明所以。唐太宗命人解開彩幕,窺探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結果這哪裏尋常人家的府邸,分明是到了海上,四周煙波浩渺濁浪排空。唐太宗大為驚愕,詢問群臣,無人知曉。老者和張士貴慌忙下跪請罪。

原來這一切正是薛仁貴的計謀。他甚至唐太宗怕水,不能硬來。而是想辦法用彩幔圍住大船,而自己偽裝成海邊的豪客,讓唐太宗誤認為自己要去岸上做客。同時編排歌舞酒宴,讓唐太宗放鬆心神,無暇顧及其他。其實等到船已經到海上的時候,唐太宗反而不會對海水有太大恐懼了。而且唐太宗是位明君,縱使後悔縱使醒悟,卻不會為此給薛仁貴和張士貴定罪。相反,想到他們的良苦用心,更加的感動甚至重用了他們。薛仁貴後來受到重視得以重用,成為一代名將,正是因為這件事情。“瞞天過海”這一計的來源就在於此。原本是指瞞著皇帝,讓他渡過海。“天”,指的就是天子,皇帝。“過海”指的是平安渡海。後來經過演變,這條計策的實際意義變成了采用某些手段以便達到最終目的。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與其攻打集中的正麵之敵,不如先用計謀分散它的兵力,然後各個擊破;與其主動出兵攻打敵人,不如迂回到敵人虛弱的後方,伺機殲滅敵人。

“圍魏救趙”具有三種含義

避實擊虛。《孫子兵法·虛實篇》裏認為,用兵的規律應當是避開敵人最堅實的地方而去攻擊敵人最薄弱的部分。同樣來說,正如流水這樣的自然規律一樣,也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避實擊虛是戰勝敵人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