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脈,不隻是個熟悉的名詞(1 / 2)

人脈即人際關係、人際網絡,體現人的人緣、社會關係。根據詞典裏的說法,人脈的解釋為“經由人際關係而形成的人際脈絡”,經常用於政治或商業的領域。其實不論什麼行業,人人都需要使用人脈。這個詞也被稱為人際關係。

人脈如同血脈。血脈即血液運行的通道。眾所周知,四通八達、錯綜複雜的血脈網絡,是人的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靈樞·九針論》中說道:“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

在人們追求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過程中,同樣也存在一個類似血脈的係統,人們稱它為人脈。如果說血脈是人的生理生命支持係統的話,那麼人脈則是人的社會生命支持係統。常言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脈網絡和人脈支持係統。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人”這個字,一撇一捺兩個獨立的個體,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相互幫助,才構成了一個大寫的“人”。“人”的象形構成完美地詮釋了人的生命特征和意義之所在。

有人說,人脈如同命脈。世界上靠人脈改變命運的人的確不少。

埃德沃·波克被稱為“美國雜誌界奇才”,可他小時候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苦孩子”。6 歲時,他就跟著家中長輩從波蘭移民到了美國,在貧民窟長大,才上了 6 年學就輟學到一家電信公司打工。

但是,年僅 13 歲的埃德沃·波克並沒有就此放棄學習,他堅持自修,在工作之餘讀了很多書,也懂得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並嚐試著經營人脈。

波克隻有微薄的薪水,他省吃儉用,用省下的錢買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傳記大成》。接著,他做出了一個讓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他直接寫信給書中的人物,詢問他們書中沒有記載的童年及往事,例如,他寫信問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哥菲德將軍,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過;他又寫信給格蘭特將軍,問他有關南北戰爭的事。

這樣,他結識了很多高層人士。雖然他隻有十四五歲,也得到不少名人的回信和關心。其中有大詩人、將軍、哲學家、企業家及政界要員。他們對這位充滿好奇心的波蘭小難民很有好感,也樂意接見和鼓勵,甚至幫助他。

波克獲得了多位名人的接見後,他認為名人的影響力可以給他帶來助力,可利用這些非同尋常的關係,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他開始努力學習寫作技巧,重點攻寫人物傳記。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便向上流社會毛遂自薦,替他們寫傳記。想不到的是,請他寫傳記的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以至於他需要雇用 6 名助手幫他寫。

波克漸漸有了名氣,尤其在社交場合很受人歡迎和關注。他 20歲時,被《家庭婦女雜誌》邀請作為編輯,並且一做就是 30 年。而波克也利用他善於與人溝通的特長,將這份雜誌辦成了全美最暢銷的雜誌之一。他的命運由經營人脈而改變。

波克的故事說明,無論你打拚職場還是下海經商,工作最大的收獲不隻是賺了多少錢,積累了多少經驗,更重要的是你認識了多少人,結識了多少朋友,積累了多少人脈資源。這種人脈資源不僅對你在公司工作時有用,即使你以後離開了公司,它仍會發生作用,成為你創業的重大資產。假設你是個業務經理,那麼,你的最大收獲就不隻是工資、提成以及職務的升遷,更重要的是你積累起來的人脈資源。擁有它之後,你就知道自己在創業過程中一旦遇到什麼困難,該打電話給誰。人脈資源是你終身受用的無形資產,往往決定人的命脈。

現在還有一句話很流行,叫人脈就是錢脈。的確,好人脈,可以為你帶來巨大的財富。

董思陽於 1985 年出生於醫生之家,年紀輕輕的她就成為富豪,資產過億。她究竟有著怎樣的成功之道呢?

董思陽 17 歲時,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那時的她仍是半工半讀,在校園裏租下一個便宜的攤位做頭飾品生意,因為花色品種不多,競爭不過校外小店。

不過很快她迎來了生命的轉折點,在學習成功學時,學員中有一個亞洲中華總商會的副秘書長,介紹她進入了商會做翻譯,每次給她1000 新幣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