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倫敦人來說,奧運會隻是他們的一位客人。客人走了,他們的日子照過,地鐵的站名改回平常,大本鍾照舊一秒一秒計算出一個又一個24小時,送走每個人的每一天。
倫敦市民對待奧運的態度大約是這樣的,照顧客人沒錯,改變一下環境也沒錯,打亂日常生活就不對了。因此,英國政府剛剛提出一項議案,就遭到了市民的激烈反對。看起來那個議案很簡單,不過是首相卡梅倫和幾名議員可以乘專車用用奧運專用道,而且是在參加開幕式這樣的重要時刻應應急。市民們不買賬,憑什麼奧運就能給你們帶來特權,反對!民意不可違,反對有效。卡梅倫帶頭表態,不搞這個特權。幾位議員嘟嘟囔囔,揚言寧可宅在家裏看電視,也不去現場捧場,最終也拿民意沒辦法。
奧運像傑克遜,像帕瓦羅蒂,她屬於全球。倫敦隻是奧運的一站。
在中國,每當奧運到來的時候,大家都多多少少要跟跟風的,一些非體育媒體也會拿體育當談資。春風不度玉門關——專業的,會研究風力,研究風向,研究玉門關的高度;非專業的,就扯些話題,比如,這春風去度哪個關了。媒體們對待奧運會的路數,也大抵如此。一家時尚類雜誌用了相當的篇幅填寫奧運文字,很可能是怕得罪平時不怎麼關心體育的讀者,編輯用了這樣一個標題:我們都是倫敦幫。這標題本身,很有點和讀者商量的意思,都這個時候了,勞駕,讓我們談談倫敦奧運會吧。
體育迷有分級。有的人了解一下賽程和轉播表,到時候有一搭無一搭看上兩三眼比賽;有的人會多了解一下明星和對手的曆史資料;有的人對某幾個項目如數家珍。真正的倫敦幫,會去探聽倫敦的天氣,倫敦地鐵的發車間隔,倫敦有幾家餐館提供美味,如此等等,也許他自己並不去倫敦現場觀看比賽。他們掌握這些數據,或許僅僅是為了和朋友聊天時有話可說。也有這樣的行動派,飛去看開幕式,飛回休息,再飛去看閉幕式,就為了多一份經曆。
再不是那個隻會踏著節拍數著步子參加開幕式的時代了,個性化的選擇更得到尊重。奧運會不是全民的事,不是生活的全部,她僅僅是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