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孤獨——封閉內心的牢籠(21)(1 / 3)

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是個永恒的話題,一個人很難真正地、完全地了解另一個人。兩個人性格不同、思維不同,在他們的關係中,難免有“想當然”的成分。可是,你想的未必是對方想的,你付出的恰恰可能是對方反感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你最需要了解的不是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而是對方需要什麼,這才是打開對方心鎖的關鍵點。

代溝是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要麵對的難題,馬先生就經常和朋友抱怨:“真搞不懂我女兒在想什麼?從來不肯好好聽我說話,我說的話都是為她好,她卻從來不照著做。”有時候幹脆說,“這孩子簡直沒救了!我真希望沒有這個女兒!”

一個朋友聽得多了,有一次問他:“你是不是覺得,因為她不肯聽你說話,你才搞不懂她、沒法了解她?”

馬先生點頭說:“對啊,我和她說不到3句話,她就一臉的不耐煩。”

“可是,你想了解她,難道不是應該聽她說嗎?”朋友提醒。

馬先生思考了一會兒,這才恍然大悟,隨即沮喪地說:“可是她現在根本不想跟我多說話,這怎麼辦?”

“那是因為你平日太愛教訓她,她已經失去了跟你溝通的信心,以後你多多關心她需要什麼,不要總擺長輩的架子,要像朋友一樣跟她談話,慢慢地,她自然就愛說話了。”

馬先生按照朋友的話去做,半年後,果然和女兒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所有人都羨慕他們融洽的親子關係。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不理解我”和“孩子不明白我的苦心”出現的幾率幾乎同等,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當然應該跟自己一樣,用自己認為對的方法來關心教育是天底下最正確的事;孩子卻認為父母處處與自己不同,還總以為很了解自己,總是擅自決定,幹涉了自己的生活。他們之間不能溝通,代溝自然就越來越深。

人與人之間因不能理解而造成的鴻溝不僅存在於親子之間,有時候,自以為是的了解會成為兩個人之間最大的障礙,當自以為是變成自作主張,分歧就會產生,而雙方還會吃驚地問:“怎麼可能?我這麼了解他,我竟然錯了?”了解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問出來的、聽出來的、看出來的。當你不能做到以下3點,千萬不要說你已經了解了對方究竟需要什麼。

1.要問,不要猜

有一個成語叫“感同身受”,當一個人難過或焦急時,身邊的人可能會說:“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所以我理解你的心情。”然後開始滔滔不絕地分析這件事,講自己認為高明的解決辦法。然而你要知道,你的理解未必是他的理解,你的情況也不等同於他的情況。

當你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想法時,不要因為自己有類似的體驗就自作主張地認為對方一定有相同感受,你需要做的是細心地詢問,讓對方慢慢說出自己的心情,這樣你才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意圖和心理,了解對方真正的性格。

2.交流之前,不下定論

每個人都是價值觀的主體,他們隻能依照自己的思維對他人下定論,但是這種結論未必正確,因為你拿的是自己的尺子,並不一定適合別人的尺碼,而放諸四海而皆準、適合所有人的尺子,迄今還沒被人們發現。

在與對方交流之前,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在沒有聽到對方的說法時就去分析,也不要隻聽隻言片語就說出錯與對。就像數學上複雜的演算題需要很多步驟,你也應該盡可能多地去了解事情、還原真相,然後再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結論往往可以讓對方信服。

3.多聽,少出主意

有時候,我們對朋友的事很熱心,恨不得幫對方解決所有難題,聽到對方有困難,立刻給對方出主意。但是,你出的主意並不一定符合對方的情況,以對方的能力也不一定就能夠做到,何況,對方在傾訴之前也許早已有了自己的考慮,你的主意可能會讓對方為難。

最好的辦法是等待對方的求助提示,例如,當對方問:“你說我該怎麼辦?”這個時候你才應該打起全部精神幫對方分析、給對方建議。在對方求助前,你還是乖乖地做個聽眾為妙。

內向的人常常認為交際很複雜,因為他們給交際附加了太多的額外含義,甚至帶有濃重的功利性偏見。其實,人與人的交往很簡單,既可以是簡單的利益關係、合作之後微笑地握個手;也可以是親密的朋友關係、鬧別扭之後依然關心對方。高情商的人不會為人與人交往的終極目的糾結,他們相信人際關係都是交往出來的,隻要擁有真誠的心態、用心去感受他人的情緒和他人的需要,就可以和任何人成為朋友。

第十一課內向者如何開放心態,走出自我世界

1、把“籠子”打開,讓心靈自由

陷入孤僻的內向者常被人看做籠中小鳥,唱著自己的歌,美麗而孤單。

人的心靈就像一隻小鳥,孤僻的人卻始終把心靈放在自己打造的籠子裏,這個由各種條條框框打造的籠子代表了封閉者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外人不可信、世界太複雜。他們認為這個籠子才是最美麗、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