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忘懷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一句話說的是: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狼狽不堪,不值得。樂於忘懷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要把慘痛的往事忘懷,是一件不容易辦到的事情。比如某人算計你,使你無法加薪,失去升職的機會,此刻,你見之恨不得剝其皮,抽其筋,戮其肉,剁其骨,叫你如何忘懷呢?托爾斯泰說:“我們能夠愛恨我們的人,但無法愛我們恨的人。”愛是生命的動力,恨也可以成為生命的動力。向所恨之人報複,而不是忘懷,也可以激人奮發圖強。文王姬昌、越王勾踐就是因恨而建立國家的成功典型。
我們生活在現在,麵向著未來,過去的一切,都被時間之水衝得一去不複返。我們沒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間的仇怨。如果我們總念念不忘,隻能被它腐蝕,而變得心中充滿了怨恨,甚至導致精神崩潰,而陷自己於瘋狂。
做人,不但要忘懷不愉快的往事,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鳴得意的性格,那些性格,往往陷你於虛妄之中。從心理學角度看,無論你惦記的是快樂的往事或悲愁憎恨,長期生活在過去的記憶裏,就要與現實生活脫節,它會嚴重威脅你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的發展。
忘懷,它是忙碌的樹陰,它讓我們在燥熱疲倦時,有機會休息,使活力恢複過來。然而,怎樣才能忘懷呢?隻有一個方法:放下。
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懷之道的人,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最信賴又依靠的仆人蘭佩,一直有計劃地偷盜他的財物時,他便把蘭佩辭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懷念他,於是,他在日記上寫下悲傷的一行:“記住要忘掉蘭佩。”真正說來,一個人並不那麼容易忘掉傷心的往事。不過,當它浮現出來時,我們必須懂得不陷入悲不自勝的情緒,必須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憤恨、恐懼和無助的哀愁裏。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轉念頭去專心工作,計劃未來,或者去運動、旅行。
學習忘懷之道,讓許多憤恨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激動情緒也就越來越少,心靈和精神的活力得以再生,恢複了原有的喜悅和自在。
有時候,我們的悲傷和內疚是因為自己做錯事而引起的,這時可以用補償的方法,來幫助忘懷。例如用誠懇的道歉,或者用其他方法補救,使自己身心保持平和。
有首禪詩,吟詠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個人如果學會了樂觀向前,不愉快的心情自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氣蓬勃的新生,成功將向你再度發出耀眼的光輝。
別讓自己活得太累
“生活真是太累了!”經常聽到一些人喊出這句話。實際上,生活本身並不累,它隻是按照自然規律、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在運轉。
的確,生活的涵蓋量是太大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要為衣、食、住、行去奔忙,要去應付各種各樣的事,要去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可誰又能保證你所接觸的事都是好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謙謙君子呢?即使是上帝掌握在你的手中,恐怕也不會那麼幸運,更何況並沒有萬能的上帝呢?
因此,生活中必然要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有喜就會有悲,有幸運之神就會有不幸的降臨。人也是如此,有君子就有小人,有高尚之士就有卑鄙之徒。事物都是相對而生的,否則生活又怎麼能稱之為生活呢?隻有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糅合在一起,才能構成色彩斑斕的世界,也隻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滋味的。
在生活中,麵對著各種各樣不合自己心意的事,與各種各樣不與自己性格相符的人相處,你會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態度坦然、襟懷磊落輕鬆地對待生活,還是謹小慎微,抬頭怕頂破天,走路怕踩到螞蟻呢?值得告訴大家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期生活在緊張、壓抑之中,不要讓自己的琴弦繃得太緊,也就是別活得那麼累。必要時,放鬆一下自己,輕輕鬆鬆地活著。
生活畢竟是公平的,對誰都是一樣,沒有絕對的幸運兒,更沒有徹底的倒黴鬼,你有這樣的不幸,他還有那樣的煩心事;他人有那樣的好機會,你還會有這樣的好運氣。因此,千萬別把自己說得那麼悲慘,更不要把自己纏繞進自己織的網中,掙紮不出來。
感覺生活太累的人一般都是一些膽小怕事者。每說一句話都要考慮他人會怎麼看待自己,會不會因這一句話而傷害某人;每做一件事都要瞻前顧後,生怕因為自己的舉動而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工作中,對領導、同事小心翼翼,生活中對朋友、鄰居萬分小心,那真是連個臭蟲都不敢打死的“謹慎”之人。其實,你的周圍有那麼多人,而每個人的脾氣都不一樣,你不可能做到使每個人都滿意。即使你這樣謹小慎微,還是有人對你有成見。而自己又感覺那麼累那麼壓抑,這是何苦呢?隻要不違背常情,不失自己的良心,那麼,挺起胸膛來做人,效果恐怕比處處謹慎更好。
感覺活得太累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每遇不幸之事發生時,不能辯證、樂觀地去看待,並且容易對生活產生悲觀想法,似乎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了。哪怕是看到電視報道日本發生了地震,他也會緊張得要命,夜裏不得安睡,總是疑心地球要爆炸了,說不定哪天自己就上西天了。你說,這不是杞人憂天嗎?
假如長此以往,總是生活在心情沉重、感情壓抑之中,那將是十分可怕可悲的事。處處都要考慮得失,時時都在注意不必要的小節,你還有更多的時間去幹大事,去成就你的大事業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由於你連很小的一件事都要左思右慮,時間就在你的猶豫中溜走了。或許,當你老了的時候,你回過頭來會發現自己是那麼渺小,兩手空空,一事無成,到那時,你也隻有空悲切了。
時刻感覺生活太累的人,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的光明的一麵,更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因為他的時間統統用來盯住自己周圍狹小的一點空間,而無暇顧及其他事。同時,他的生活是十分被動的,由於他不願主動去做什麼,生怕天上飛鳥的羽毛砸了自己。這樣的生活不會是幸福的,更沒有快樂可言,這樣的生活是沉重的。
活得累的人很少有幽默感,因為他不敢造次地去嘲諷或善意地笑一笑,更不會去放鬆一下自己,唯恐他人認為自己對生活不嚴肅。活得累的人就像身上穿著一件厚重的鎧甲,既不能活動自如,又不能脫去它,因為它太沉了,壓在身上如重千斤。活得累的人就像永遠戴著一副麵具,這副麵容在人前謹小慎微,在人後愁眉苦臉。真是太累人了,讓人喘不過氣來。
既然活得累是件很痛苦的事,既然生命對我們來說又是那麼寶貴、那麼短暫,那麼我們何不換一種活法,活得輕鬆、幽默一點,努力去感受生活中的陽光,把陰影拋在後頭。即使工作任務很重,也要抽出一點時間來放鬆一下自己,那樣會對你的工作更有益處。
林肯的書桌角上總有一本內容詼諧的書放在那兒,每當他抑鬱煩悶時,便翻開讀幾頁,不但可以解除煩悶,而且還能消除疲倦。連林肯這樣工作繁忙、沉重的人都能夠放鬆自己,那麼其他人豈不更應該能夠做到嗎?樂觀地對待生活,將使你充滿自信心。
美國富翁柯克,在他51歲那年,把財產全部用完了,他隻得又去經營、去賺錢。沒多久,他果然又賺了很多錢。因此,他的朋友很奇怪,問他道:“你的運氣為什麼總是這樣好呢?”柯克回答說:“這不是我的幸運,乃是我的秘訣。”朋友急切地說:“你的秘訣可以說出來讓大家聽聽嗎?”柯克笑了:“當然可以,其實也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是一個快樂主義者,無論對於什麼事情,我從來不抱悲觀態度;就是人們對我譏笑、惱怒,我也從不變更我的主觀。並且,我還使人快樂,這樣我的事業總是獲得成就。我相信,一個人如果常向著光明和快樂的一麵看,我相信他一定可以獲得成功的。”
是的,樂觀、豁達可以使人信心百倍,即使是天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修身養性”的根本目的,是要確立自信。
試想,假如說“健康”,則多少使人有點不安之感,即還會包含有“不盡如意”的因素;假如說“有錢”,則給人以銅臭之感,亦即使人有貪欲、金錢至上之嫌。但是,假如說“最棒”,就全然沒有其他負麵意思,表現得極其完全和準確。
人本來應該是個“歡樂的表現體”,因此,要時時、處處保持“最棒”的良好狀態。首先,從內心深處保持歡樂的最佳狀況,這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幾十年,甚至一百年,說起來很長,但其實過起來也很快。與整個曆史長河相比,那就更是轉眼即逝的短暫的一瞬。所以,要注意忘卻不快,更不能自尋煩惱,自己讓自己“活得累”。
告別抑鬱擁抱快樂
抑鬱代表的是一種消極的意識和自我折磨的心態。有人認為抑鬱隻不過是由性格內向導致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這種不良情緒是嚴重製約人做大事的性格之一,我們應當用積極樂觀的性格去麵對生活,消除抑鬱。
一些人的抑鬱是由某一些生活事件,諸如失業、住房問題、貧窮或重大的財產損失造成的。另一些人的抑鬱似乎與遺傳有關。還有一些人,早期苦難的生活經曆,使得他們具有抑鬱的易感性。更有一些人其抑鬱根源於家庭、人際關係或與社會隔絕等問題。當然,人們或許有其中一種或多種問題,因此毫不奇怪,我們對付抑鬱,需要各種治療方法和手段,對一個人有效的方法或許對另一個人無效。
下麵幾種對抗抑鬱方法,你不妨嚐試一下:
(1)日常生活要合理安排
抑鬱的人對日常必須的活動會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應對這些活動進行合理安排,以使它們能一件一件地完成。以臥床為例,如果躺在床上能使我們感覺好些,躺著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對抑鬱的人來說,事情往往並非這麼簡單。他們躺在床上,並不是為了休息或恢複體力,而是一種逃避的方式,漸漸地他們會為這種逃避而感到內疚、自責。因此,最重要的是,努力從床上爬起來,按計劃每天做一件積極的事情。
有時,一些抑鬱者常常帶著這樣的念頭強製自己起床,“起來,你應該努力了,你怎麼能光躺在這兒呢?”其實,與之相反的策略也許會有幫助,那就是學會享受床上的時光。一周至少一次,你可以躺在床上看報紙,聽收音機,並暗示自己:這多麼令人愉快。你應當學會,在告訴自己起床幹事情的時候,不再簡單地“強迫自己起床”,而是鼓勵自己起床,因為躺在那兒想自己所麵臨的困難,會使自己感覺更糟糕。
(2)有步驟地對抗抑鬱
對抗抑鬱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步驟地製訂計劃。盡管有些麻煩,但請記住,你正訓練自己換一種方式思維。如果你的腿斷了,你將會思考如何逐漸地給傷腿加力,直至完全康複。有步驟地對抗抑鬱也必須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