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克己複禮為仁。克己複禮是孔子提倡達到仁之境界最基礎的修養方法。孔子能夠約束自己,使得每件事都合乎道理、禮法便能求仁得仁。對於辯手而言,做到克己複禮更會贏得對手的尊重和信賴,為論辯的成功奠定基礎。
【經典今解】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禮”學專家孔子到祭祀周公的太廟裏,每件事都要請教別人。因此,有人質疑他是否真如傳言所說是一位知禮之人。而孔子這種不以知之而自滿,反而自謙求問的態度正是他克己複禮之處。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問,倚仗著自己年長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而後,朱熹《集注》引趙氏說:“二,謂挾貴,挾賢也。”進一步說明了,滕更仗著自己是國君弟弟的地位權勢,自認為賢能有為,才向孟子求學。
可為何孟子對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呢?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孟子的交友原則中窺知一二。孟子曾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交朋友靠的是自身品德,一旦摻雜了權勢、地位這些因素,友誼也就不純粹了。
交朋友如此,求學問更是如此。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說:“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如果仗著自己的權勢地位,心懷自滿地求問師長,怎麼能專心聽取教誨,有所收獲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這種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不管你如何位高權重,如何博聞強識,每個人都有你所不及的地方值得學習。哪怕麵對不如自己的人也應該有如孔子所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的精神。所以,對待任何人,我們都應該放下所有倚仗,約束好自己的行為,態度謙和守禮,這樣才能從他人身上汲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
辯手要想對手對自己的觀點心悅誠服,首先必須克己複禮,匡正自己的行為舉止,做到有禮有節,在此基礎上才能以誠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用真誠的態度,飽滿的感情讓對方折服於你的人格魅力,以有力的論據和恰當的技巧讓對方認同你的論點。引起對方情感和理智上的共鳴,從而讓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並且支持你的想法和觀點。
【古為今用】
方法1:真誠表達,以誠動人。
某學院老師曾為推銷自己寫的一本書,對學員做了一次演講:“當老師的在這裏推銷自己寫的書,難免有一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尷尬。但如今作者也很難,不僅寫書,還得賣書。出版社給了我1000冊的任務,我不得不厚著臉皮找大家幫忙。書到底寫的怎麼樣,我不好說,不過有兩點可以保證:第一,我前後花了三年時間完成這本書,可以說這本書是我心血的結晶;第二,書裏的內容都是我這些年來自己長期思考的見解,絕不是東拚西湊抄下來的。我並非想要憑老師的身份強迫你們買我的書,相反,我是用朋友的身份向大家告知這件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幫助和支持。買不買全靠自願,如果覺得這本書對你有用,你又有財力就買一本,算是幫我一個忙。謝謝。”演講結束當下,這位教員就賣出了三百多冊。
這位教員的推銷語言簡單樸實,看似毫無技巧可言。可正是這樣一番的簡單的表達展現出了論辯的最高技巧——真誠。他自然流露出來的真誠贏得了聽眾的信賴也贏得了這次演講的成功。
另一個例子,某旅遊團參觀一家糖果店後,都沒有購買意向。臨走的時候,服務員不但沒有不耐煩,反而熱情地端出一盤精選的糖果,態度有禮地說:“遠來是客。這是我們店剛進的新品種,清香可口,甜而不膩,特地請你們免費品嚐,以盡地主之誼。”一番話說完,旅行團頓時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欣然品嚐了店家的糖果。顧客既然承了店家的美意,自然也會購買一些糖果回敬對方。於是每人買了一大包產品,大家都帶著滿意的微笑離開。
試想,如果這位服務員在推銷過程中言必稱自己的產品有多好,或者不斷詢問顧客是否購買,這種目的性過強的行為,不管表現地多麼熱情,都隻會讓人反感。付出真誠自然就會收獲真誠。但如果為了回報才表現地熱情,那這份情也不真不誠不足以動人了,在論辯的過程中同樣如此。真誠是一種自然流露。辯手在語言表達過程中不是想著如何說服對方,而是有禮貌地真情實意地表達自己最真實的觀點,才是最有說服力最有感染力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