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重新中心化

卷首語

作者:王晨

有人諷刺《羅輯思維》的羅振宇,說他成天在節目中喊著去中心化,自己卻是互聯網上最大的中心之一。

拋掉其中的嘲諷之意,這句話倒是道出了一個事實:互聯網一樣有中心。隻不過中心有大有小而已。

而且,有意思的是,互聯網在摧毀一些老的大中心的同時,卻在催肥另一些新的小中心。

羅振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出身傳統媒體的他本來在圈子裏就赫赫有名,在大眾中也有自己的粉絲,盡管不是像楊瀾、崔永元那樣的知名主持人,盡管他的擁躉遠沒有今天這麼龐大。而恰恰是借助互聯網,羅振宇把自己的小圈子變成了大池子,演進為互聯網上的一個大中心。

同樣,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全國的文藝青年都集中到了豆瓣上,全國的知識控都集中到了知乎上,全國的車迷都集中到了汽車之家上,全國的屌絲都集中到了貼吧上。

顯然,互聯網上大大小小的中心,數量遠遠大於傳統世界。但是,人類社會的底層邏輯並沒有變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需要共同體——需要小共同體,也需要大共同體,直至國家這樣的“想象的共同體”。

而我們關心的是:這些大大小小的中心,哪些是具有商業價值的?

在工業4.0還沒實現之前,規模經濟依然主導著我們的經濟體。中心的大小要跟經濟規模之間取得一個匹配,才符合現在的商業規律。太小的中心,已經與碎片無異,在商業上價值甚微,甚至沒有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在征服了鐵杆粉絲之後,我們必須繼續努力尋找引爆點,製造流行,形成漩渦,吸附資源,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達到“規模”,最後取得“經濟”。

不是所有的中心都有商業價值,這就是為什麼穀歌董事長施密特說,要有長尾,但是更要有大龍頭。因為隻有大龍頭、大中心,才能將規模經濟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