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時,她的親人都來給她種種支持和幫助。她說:“母親替我照顧孩子,妹妹替我上市場買東西,我丈夫每天在醫院陪我。”“可是我幾個最要好的朋友,即使在我動了手術以後,也沒有來看我。等到他們終於來了,卻喋喋不休地無所不談,就是不談我的病,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什麼似的。我覺得很不是滋味兒。”
當我們認識的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的反應總是不大得體。我們偏偏說出他們不願意聽的話,令他們難過;他們需要我時,我們卻不在他們身邊;或者,就是和他們見了麵,我們也故意回避那個敏感的話題。
既然我們並非存心對他們無禮或冷漠,但是卻常常因為不會說話而讓被安慰的人感覺不到我們的關心。可見,要想得體地安慰別人,所運用的語言大有講究。
有一個年輕的建築工人在高空作業時不慎摔傷,處於昏迷狀態。傷者在醫院裏蘇醒後,覺得下肢不聽使喚,遂懷疑自己將終身殘廢,就萌生了消極的輕生念頭。
幸好傷者的一位親友,發現他這一頹廢的思想苗頭,就及時鼓勵說:“你年輕力壯,生理機能強,新陳代謝旺盛。隻要你積極配合治療,日後加強鍛煉,不但不會殘廢,過不了多久就會康複。這是醫生說的,請你相信我!”
就這麼短短幾句鼓勵話,終使受傷者拋開了輕生念頭,增強了治療信心。在以後的日子,傷者不但積極配合治療,而且堅強地投入了生理機能的恢複鍛煉。果然,數月以後即傷愈出院。
後來他跟這位親友說:“要不是你適時給予我鼓勵,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對恢複健康抱有信心的。”
正是由於朋友的鼓勵,受傷的人才最終傷愈出院。倘若探望的人會說話,將會使對方精神振作,進而積極配合治療,有利於恢複健康。因此,它被看成是撫慰對方心靈的一劑良藥。但若是去探望的人說話不當,將會對對方構成頗大的心理壓力,影響治療效果。
最嚴重的情況是,當別人產生了輕生念頭的時候,要適時鼓勵,使其消除這種心理,產生活下去的信心,它對調動對方戰勝困難的意誌和勇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某些人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喪失信心時,我們若能適時地給予真誠和符合客觀事實的鼓勵,也許就能發生奇跡,對對方的康複起到良好的效果。千萬不要說:“哎呀,看樣子你病得不輕啊,都消瘦成這模樣了。”或者說:“唉,治你這病比較麻煩,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真讓人揪心。”這些話無疑給對方的情緒雪上加霜,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體的康複。
因此,當別人遭遇不幸時,年輕人應該多說些有利於患者振奮精神,增強信心,促進疾病治療和恢複健康的語言。這些語言雖然沒有嚴格的準則,但有些方法可使年輕人衡量情況和做出得體而真誠的反應,這裏是一些建議:
認真去聆聽
聆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含意。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要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必須願意把自己的“內在對話”暫拋一邊。所謂的“內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麼、如何響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