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石人一隻眼(1 / 3)

詩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磋餘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此詩為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名曰《正氣歌》。此歌正氣淩然,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文天祥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此詩寫後不久,他便從容就義。死時還不忘向南一拜,以示對故國的忠貞。故國已去,聖臣已逝。從此,中原百姓開始慢慢陷入了元朝的殘暴統治的深淵。元朝末年,貪汙剝削越來越嚴重,政府賣買官位,賄賂公行。官吏斂財的花樣無奇不有,比如:過節要交追節錢;生日要交生日錢;參拜官吏還要交拜見錢等等。到了元順帝時,一切腐敗現象達到極點,蒙古貴族的跋扈,官吏的貪汙,地主豪強的專橫,使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朝庭把農田變為牧場的政策,還有年年的天災,百姓更是生不若死。在人禍天災的迫害下,農民吃不飽穿不暖,各地皆屍橫遍野,無人問津。甚至出現了人吃人這等殘不忍睹的現象。為此,農民開始成群的放棄土地,武裝起義相繼而起。至正十一年黃河泛濫,受害民眾有幾十萬,朝庭為了防止百姓暴亂,下令整修黃河,然而這一舉動卻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也給元朝挖掘好了墳墓。

山東黃河沿岸有個叫黃泥崗的地方,由於受災嚴重,百姓都已無家可歸。這日整個黃泥崗的災民們都在等候一大戶人家施粥,災民們穿的破破爛爛,手上拿的也都施破碗瓢盆,有的人甚至兩手空空,個個瘦的也是弱不經風。

施粥的時間到了,災民們你擁我擠,都想早點領到粥填飽空蕩蕩的肚子。負責施粥的是一位帶著慈祥麵容的中年人,他是這家大戶的主人,名叫陳曾瑞。雖然是大戶,但穿著卻很一般。自從洪災發生後,陳曾瑞每天都會準時向災民施粥,一次也未曾落過。災民們都稱他為活菩薩。陳曾瑞看見災民這般擁擠。拱手說道:”請諸位鄉親們不要亂,粥是少不了諸位每個人的。隻要大家排好隊,有序的領粥,很快就能填飽肚子了。”說完忙著下人們施粥。災民們聽後馬上井然有序來。隊在慢慢縮短,領過粥的人也分別到大樹下乘涼。

此時,輪到一位老太太領粥了,她還帶了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那小孩光著膀子,下身也隻穿了一條露著屁股的褲子,樣子也是十分憔粹。老太太穿的也是破破爛爛,衣服上到處都是補訂,她年齡不過五十多歲,已拄著拐杖,滿頭白發了。手裏也沒有拿任何盛粥的東西。盛粥的人看見老太太空著手,冷冷的說道:”老人家,你沒帶啥東西的,咋喝粥啊!”

老太太雙手合在一起伸了過去很吃力的說:”那就盛在我手裏吧!老媽子也活不了多久了,喝不喝粥的也沒啥,隻要孫子吃飽就行。”盛粥人聽了又說:”你不怕燙嗎?”陳曾瑞見狀,及步走來向盛粥人問道:”怎麼不為老人盛粥?”盛粥人恭敬的說:老爺,您看這位老人啥都沒帶,還讓小人盛在她手裏……”

陳曾瑞打斷了他的話:”去府裏把全部的碗筷都拿來,已備沒有碗筷的災民。”接著他又打量著這對祖孫倆,又囑咐道:”隨便幫這位老人和孩子找件合體的衣物。”盛粥人聽後忙向府裏走去。老太太忙向陳曾瑞扣頭道謝,陳曾瑞忙摻起她說道:”老人家別這樣,晚輩受不起啊。”說著眼淚已滲了出來。陳曾瑞將老太摻到大樹下,扶著她坐了下來。

這時盛粥人已從府裏走出。陳曾瑞忙走到施粥處,親自拿出碗盛一碗粥,又拿了為老太太祖孫準備的衣服送到老太太麵前。祖孫倆穿上衣服,喝著熱騰騰的粥,連連向陳曾瑞道謝。粥很快施完了,災民們卻不肯散去。,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地方可去了。陳曾瑞為此也臨時搭建了許多帳篷供災民們居住。災民們粥喝完之後,個個精神煥發起來。小孩在哪兒玩耍;年青人在哪兒暢談自己的理想;中老年人在哪兒向天祈禱,希望能有好日子過。

這時,一群小孩忽然從林間蹦蹦跳跳而來,嘴裏還唱了些奇怪的歌謠:”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這幾句正是反映黃河災情以及預測百姓起義之事。災民們雖然沒有讀過書,但這幾句通俗易懂,到也難不住這些災民們。他們聽了這幾句話,先是吃驚,後來又議論紛紛,有的還向那群唱歌謠的孩子問起:”這歌謠是從哪兒學來的。”那群孩子根本不理,接著又唱了起來:”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連唱了幾句之後,又蹦蹦跳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