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有一種情懷叫感恩(1 / 3)

1.感恩是一種像施恩一樣高貴的品德

古人常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是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似乎並不懂得這一點,他們永遠對別人深懷戒心,不敢也不肯去幫助別人,如果有人對他施以援助,他們又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因為對方一定另有所圖。

這種狹隘自私的觀念使得當今社會似乎越來越冷漠,如果有人不幸遇上了什麼困難,好像就隻有坐以待斃。因為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愈發孤立、自私,美好的事物不能長久,所謂的幸福似乎隻有在童話裏才會出現。

據報載,一個年輕人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救出了六名落水者,當他精疲力盡地癱倒在岸上時,圍觀的人沒有一個對他伸出援手,而被救的六名落水者也沒有一個上前對他說一句“謝謝”,其中一個少女披著他的外套悄悄溜走了。這個年輕人對記者說:“的確很失望……我並不想讓他們報答我什麼,事實上我救人的時候也沒想那麼多,可是他們這樣冷漠,讓我很傷心。”記者問他,下次碰到類似的事還會不會挺身而出。年輕人猶豫了一下,臉上露出難以言喻的苦笑,歎息說:“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常言道:“知恩不報非君子!”受人恩典而不知回報是極不道德的,但是現在卻常常有人把這當成是極為自然的事。

《羊城晚報》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

在深圳有一位傑出的誌願者叫叢飛,多年以來,他傾其所有資助貧困學生、殘疾人、孤兒等達178人。當叢飛得了胃癌晚期時,他連給自己治病的錢都沒有,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後悔把自己的錢都捐助給了別人。可是,那些受過他資助的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其中有幾個人已經在深圳工作了,但是他們中竟沒有一個人來探望病床上的叢飛。

讀者輾轉找到了其中一名受助者小雪,當記者問她是否接受過叢飛的資助時,小雪連忙說:“那是他自願的,他有他的想法,我從來沒有強迫他。”記者問:“那你覺得他資助你有什麼想法?”小雪說:“至於有什麼想法,我也說不太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都是有所圖的,有人圖名,有人圖利,至於他圖什麼,我不說你也應該能猜到。”

當記者再問她是否想過要幫助叢飛,她表示自己每月工資不過三四千元,又有弟弟妹妹在上學,所以沒有能力幫叢飛。“再說,他也從來沒向我提過這個要求。”而且她也不打算去看望一下叢飛,因為:“我現在很忙,真的沒有時間。”

報道中還提到另一名同樣接受過叢飛資助的李某,他現在已成為了大學老師,當他知道記者在報道叢飛時提到過自己,馬上給叢飛打電話,要求他將網上涉及到自己的東西全部刪除。記者問他原因,他說怕學生知道了會很沒麵子,而且希望永遠不再提起這段往事。

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這篇報道時都會心生寒意:善意的資助被當成另有所圖;接受資助的事被人知道了會沒麵子?叢飛能圖什麼?圖錢,錢都捐給別人了,自己連看病的錢都沒有;圖名,幫一兩個人已足夠出名,有必要長期堅持甚至借錢去幫助上百名陌生人嗎?受人資助成了人生履曆上的汙點,被人知道會沒麵子?那麼知恩不報就很有麵子?連這種起碼的道德良知都不具備的人怎麼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或許還有人在看這篇報道時暗暗嘲笑叢飛的傻,有什麼必要去幫一些不知感恩的自私的人呢?也許還有人因此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像叢飛那樣做,幫了人反而還被當成心懷不軌。

但是這些人裏又有多少在同樣做著自私、沒有禮貌的事呢?在公車站牌下等車的時候,常常會有問路的人,他們往往會很客氣地提出問題,在得到答案之後閉緊嘴巴,有一位女士某次終於忍不住向那個問完路就掉頭離開的人大聲說:“不用謝!”

“謝謝”這兩個字就那麼難以出口嗎?媽媽們常會教育小孩,接受別人的幫助和給予時要道謝,可自己又有沒有以身作則呢?

英國約翰遜博士說過:“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

耶穌曾在一個下午讓十個癱瘓的人能起立行走,但是有幾個回來感謝他呢?隻有一個。如果你送給親戚100萬美元,他應該會感謝你吧?可是沒有,事實上那位親戚正在詛咒已經去世的安德魯·卡耐基,因為卡耐基遺留了三億多美元的慈善基金——卻隻給了他100萬美元。

看吧,連100萬美元都換不回一句感謝,我們何必奢求呢?如果偶爾得到了別人的感謝,那是驚喜,如果得不到也不用難過,瀟灑一點把這件事忘記吧。

但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學會感恩,學會感謝別人的幫助,同時以一顆感恩的心再去幫助別人。因為我們並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像他們一樣自私、冷漠,如果想讓自己生活得幸福快樂,就要享受付出的快樂,並記得感恩。

記住,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是需要你的幫助的,而且也有人會不計回報地來幫助你。如果你能做到“行善莫念,受恩回報”,那麼你也一定能忘卻生活中的不如意,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自己為中心傳遞一個溫情的氣場。

2.人生的第一件事:對父母感恩

有很多人或許會把別人對他的好牢記在心,並且努力報答,可是卻對父母的愛無動於衷,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有人對別人都很寬容、理解,卻偏偏對親人嚴苛、冷淡。其實,每天都在對我們付出愛,並且從不索取回報的,不就是這些被我們忽略的人嗎?

那晚,小麗離家出走了,身上一分錢也沒帶,起因就是和媽媽吵架,媽媽在惱怒中叫她再也別回去。

走了一段路子,小麗肚子餓了,她看見街邊有一個賣餛飩的攤子,香氣不斷飄過來,她的肚子開始咕嚕嚕地叫。真的好想吃啊,可是,她沒有錢!

不知不覺,小麗在那裏呆呆地站了半天,賣餛飩的老人就問她:“小姑娘,來碗餛飩吧?”

小麗忙搖搖頭,紅著臉說:“我……我沒帶錢。”

老人熱情地說:“沒關係,我請你吃。”他給小麗煮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小麗吃了幾口,忍不住掉下淚來。

“小姑娘,你怎麼了?”老人問她。

小麗擦擦眼淚,說:“沒什麼,我隻是很感謝您。我們又不認識,您都對我這麼好,還請我吃東西,可是……我媽媽,她發脾氣趕我出來,還叫我再也不要回去!您是陌生人都還對我這麼好,可是我自己的媽媽卻對我這麼絕情!”

老人聽了,和氣地道:“小姑娘,我隻是給你煮一碗餛飩,你就這樣感謝我,那你的媽媽煮了十幾年的飯給你吃,你怎麼不感激她呢?為什麼還要和她吵架?為什麼還因為她的一句氣話就跑出來呢?”

小麗一下愣住了,半天才期期艾艾地說:“媽媽給我做飯……那不是理所應當的事嗎?這還用感謝?”

老人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感謝,還能感激誰呢?別忘了,是她把你帶到人世的,也是她把你撫養長大的。如果你的媽媽把這十幾年為你做的飯都施舍給乞丐,你說她該贏得多少感謝?”

小麗想了很久,終於鼓起勇氣回家,半路上她看到母親正在著急地向每一個路人詢問:“請問你有沒有見過我的女兒?她穿紅色的上衣……”小麗的淚水一下奪眶而出,跑過去抱住母親,叫道:“媽媽,對不起,我錯了!”

親情是這世間最無私的情感,當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裏時,父母的愛就已經給予我們了。親情無時無刻不在,但卻經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甚至遺忘。我們享受著父母辛勤工作換來的金錢,理所當然地接受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卻還要因為一些小事而和他們鬧別扭,對他們抱怨。人們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恐怕隻有當我們自己也為人父母時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有多麼偉大吧。

有一位企業家說:“我從不和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打交道——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又怎麼會對別人好呢?”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不懂得孝敬父母,隻知道索取。有位大學生為了和同學攀比,不斷向遠在農村的父母要錢去買奢侈品,愛子心切的父母隻得借錢甚至賣血供兒子揮霍。而那位大學生在花著父母賣血得來的錢時,不僅絲毫不覺得慚愧,還埋怨父母給的錢太少。

這樣的案例已經不能算是罕見了,究其原因,做父母的也要負起很大責任。他們沒有教育好孩子,沒有讓他們養成感恩的心態,隻一味地溺愛,恨不得把世上一切最美好的都給孩子。但結果隻能是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隻知道索取而不懂得付出,一旦索取未果甚至會極度仇恨父母。

這些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生活的世界隻有自私這一條法規,而一個自私的人又怎麼可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呢?

為人父母者,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不過分溺愛孩子,教給他感恩與施予的重要性,隨著孩子的成長,人格越來越完善,他對生活的接受度和對幸福的體驗也會更高。

那是在洛杉磯郊縣的一個早晨,戴爾正在一所旅館大堂的餐廳裏就餐,他看見有三個黑人孩子,正趴在餐桌上寫著什麼。當問他們在做什麼時,年紀最大的孩子回答說正在寫感謝信。

他那副理所當然的神情讓戴爾十分疑惑。這三個小孩一大早起來寫感謝信?戴爾愣了一陣後追問道:“寫給誰的?”

“給媽媽。”

戴爾更加好奇。

“為什麼?”戴爾又問道。

“我們每天都寫,這是我們每日必做的功課。”孩子回答道。

哪有每天都給媽媽寫感謝信的?戴爾感到困惑不已。他湊過去看他們寫的信。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隻寫了兩三行。再仔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真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句子。

戴爾心頭一震。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是記錄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而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

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感恩,但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都自然而然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不一定要感謝誰的大恩大德,但它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的道德情操。

因為懂得對父母感恩,對身邊的一草一木感恩,所以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3.感恩可以擦去心靈上的塵垢

難以想象一個內心充滿了怨恨、冷漠、自私和懷疑的人,可以看到生活中的那片彩虹。這些負麵的東西會蒙蔽人的雙眼,讓他們看不見身邊盛開的玫瑰;會蒙蔽人的雙耳,讓他們聽不見夜鶯的歌唱;會蒙蔽人的心靈,讓他們感受不到生活的饋贈和幸福。

迎著11月的寒風,推開街邊一家花店大門的時候,戴安娜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今年,就在她懷孕四個月的時候,一場交通意外無情地奪走了她肚子裏的生命,現在她的丈夫失去了工作。這一連串的打擊令她幾乎要崩潰了。

“感恩節?有什麼可感恩呢?感謝那個不小心撞了我的司機?還是感謝那個救了我一命卻沒能幫我保住孩子的氣囊?或是感謝那個解雇了我丈夫的老板?”戴安娜困惑地想著,但感恩節總是要過的。

“我想訂花……”戴安娜猶豫著說。“是感恩節用的嗎?”店員問,“您一定想要那種能傳遞感激之意的花吧?”

“不!”戴安娜脫口而出,“在過去的六個月裏,我沒有一件事是順心的,我不知道有什麼值得我表達感激的。”

“我不知道什麼花對您最合適了。”店員微笑著說。

戴安娜大感驚訝。這時,又有一位女士進來了。“嗨,芭芭拉,我這就去把您訂的東西給您拿過來。”店員向她打著招呼。然後就走進了裏麵的工作間裏。沒過多久,當她再次出來的時候,懷裏抱滿了一大堆又長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齊齊,隻是上麵連一朵花也沒有。

戴安娜狐疑地看著這一切,這不是開玩笑吧?誰會要沒有花的枝子呢?她以為那顧客一定會生氣,然而,她錯了。她清楚地聽到那個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員道謝。

“嗯,”戴安娜忍不住開口了,有點結結巴巴,“那女士帶著她的……嗯……她走了,卻沒拿花!”

“是的,”店員說道,“我把花都給剪掉了。那就是我們的特別奉獻,我把它叫做感恩節荊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訴我居然有人願意花錢買這玩意吧?”

戴安娜不理解地大聲說道。

“三年前,當芭芭拉走進我們花店的時候,感覺就跟你現在一樣,認為生活中沒有什麼值得感恩的。”店員解釋道,“當時,她父親剛剛死於癌症,家族事業也正在困境之中;兒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麵臨一個大手術。而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員繼續說道,“我一生當中頭一回一個人過感恩節。我沒有孩子,沒有丈夫,沒有家人,也沒有錢去旅遊。”

“那你怎麼辦呢?”戴安娜問道。

“我學會了為生命中的荊棘感恩。”店員沉靜地答道,“我過去一直為生活當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卻從沒有問過為什麼自己會得到那麼多的好東西。但是,這次的厄運降臨的時候,我問了。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明白,原來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都在享受著生活中的‘花朵’,但是,荊棘使我明白了上帝的安慰是多麼的美好。你知道嗎?聖經上說,當我們受苦的時候,上帝就安慰我們,借著上帝的安慰,我們也學會了安慰別人。”

戴安娜屏住呼吸思索著眼前這位店員的話,猶豫地說:“說句心裏話,我不想要什麼安慰,因為我失去了我的孩子,我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我對上帝感到生氣。”

“嗯,”店員小心翼翼地說,“我的經驗告訴我,荊棘能夠把玫瑰襯托得更加美麗。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會更加珍視上帝的慈愛和幫助,我和芭芭拉都是這麼過來的。因此,不要惱恨荊棘。”

眼淚從戴安娜的麵頰上滑落,她拋開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買下那十二根帶刺的花枝,該付多少錢?”

“不要錢,你隻要答應我把你內心的傷口治好就行了。這裏所有顧客第一年的特別奉獻都是由我送的。”店員微笑著遞給戴安娜一張卡片,上麵寫著:

我的上帝啊,我曾無數次地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謝你,但卻從來沒有為我生命中的荊棘而感謝過你。請你教導我關於荊棘的價值,通過我的眼淚,幫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當生活賜予你災難時,請把它當做是襯托玫瑰的荊棘,正因為有了它們,當幸福降臨時才會更加珍惜。麵對痛苦,我們仍然要感恩——活著就已經是一種幸福。生命是這樣短暫,生活裏也總是有快樂也有痛苦,是想讓快樂多一些還是痛苦多一些?全歸你自己選擇。

4.感恩之心會幫助你選擇正確的那一方

有一個小男孩,他的背上有兩道因手術而留下的傷疤。這兩道傷疤就像是兩道暗紅色的裂痕,從他的肩胛骨一直延伸到腰部,上麵布滿了扭曲的紅色肌肉。

體育課上,小孩子們高興地脫下製服,換上運動服時,有一個小孩看見了男孩背上的傷疤,就驚叫起來:“好可怕啊!”大家都圍過來看,七嘴八舌地說:“他背上長了兩隻大蟲!”

“真恐怖!”“怪物!”“好惡心!”……

一旁的女老師很驚慌,她知道天真的小朋友們無心說出的話最傷人,她擔心那個小男孩因此而自卑,可是一時之間她又想不出什麼辦法來幫他。出乎她意料的是,小男孩並沒有哭,而是驕傲地說:“你們懂什麼,我媽媽說這是上帝的恩賜!”

大家都愣住了,連女老師也好奇地想聽他說什麼。

小男孩說:“我媽媽說,每個小孩都是上帝送到人間來的天使。有的小孩變成天使時,很快就把翅膀脫掉了,有的小天使動作慢——就像我這樣的,來不及脫下翅膀,結果在變成小孩的時候就會留下這兩道痕跡喔。”

小朋友們都張大了嘴巴,有一個小孩說:“你騙人!”

小男孩說:“我沒有!我媽媽是這樣說的!她還說我要感謝這兩道痕跡,因為是它們帶我到媽媽這裏來的,要不是它們,我就見不到媽媽啦!”

盡管明知小男孩背上的傷疤是因為手術而留下的,但是女老師還是被這個美麗的故事給打動了,她微笑著給小男孩作證:“是的,每個小孩都是小天使變的。快看看,你們有沒有人的翅膀和他一樣,沒有完全脫掉的?”

於是小朋友們都七手八腳地檢查對方的後背,可是誰也沒有這樣的傷疤。他們都對那小男孩羨慕極了,還爭著要摸一下他的翅膀,完全忘記了要取笑他。

女老師不禁感歎,那是一個多麼睿智的母親,用這樣美好的故事維護孩子脆弱的自尊,又教給他感恩的道理。

——感謝那兩道傷疤,因為是它們帶小男孩見到了媽媽。

我們在紅塵俗世裏跌跌撞撞,心裏有多少傷痕?我們可曾想過要感謝它?

隻怕大多數人都對這些傷口咬牙切齒,希望它們從來沒有出現過。可是,這些傷口也同樣是生活的恩賜,用感恩之心去看待它們,那麼所遭受的挫折都是前進的動力,所有的痛苦都是成全,所有的不公都是際遇。隻要你願意,這些傷口都是讓你飛翔的天使的翅膀。

反之,如果你任由傷口在心中橫亙、潰爛,那就是選擇了下墜——這不是生活的錯,而是因為墮落遠比飛翔更容易,是你自己讓負麵的力量成為自己的羈絆。

1921年,路易斯·勞斯出任某監獄的監獄長,那是當時最難管理的監獄。可是20年後勞斯退休時,該監獄卻成為一所提倡人道主義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