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除了英美法之外,有點力量的就剩中日蘇了,中德關係一直比較好,德國在積極的拉攏,日本也是個備胎,不過德國對於日本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甚至有傳言是日本人向加入軸心國,德國人不要,後來日本人賄賂了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才把日本人拉了進來,至於意大利人為什麼那麼有麵子。
這個話說墨索裏尼可是法西斯的創始人,1922年進軍羅馬奪取了意大利的統治權,希特勒一度十分的崇拜墨索裏尼,後來在1925年的啤酒吧暴動就是效仿墨索裏尼的,可惜失敗了。
在希特勒上台很久之前,希特勒看墨索裏尼都是仰視的高看一眼,當然二戰開打之後,他就鄙視墨索裏尼了,但那個時候日本已經加入了軸心國。
扯遠了,說除了中日之外,希特勒最看重的就是蘇聯了,當年愚昧的沙俄將拿破侖一百多萬遠征軍打的隻有幾萬人逃回了法國,一戰中他們雖然總體上跟德國交戰不占上風,但是德軍也沒有奈他們何。
一戰結束後,兩國關係友好,德國因為經濟不振,海外殖民地全部喪失,因此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英法肯定不會給德國,中美太遠了,因此近在咫尺的蘇聯是最好的選擇。
蘇聯領土龐大,資源豐富,且這個紅色國家受到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擠,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這成為了合作的基礎。
自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就一直為西方各國所敵視,在經濟上嚴密封鎖,防止任何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流向蘇聯。對蘇聯而言,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它的現代工業仍很落後,不但鋼鐵、電力生產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需要,汽車、飛機製造、化學合成、大型機器設備製造等大工業更是一片空白。有關數據顯示,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1/8,全國隻有不到3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人畜來完成。此外,由於曆史的原因,蘇聯還極度缺乏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勞動者的素質也不高。
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蘇聯自然不會甘願坐著等死,經濟不發展就算這個時候打敗了敵人,等敵人休養生息之後一定還會來的,所以快速工業化成為了必然。
縱觀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有實力的也就德國能被蘇聯看得上,這自然是因為德國的遭遇了,所以那個時候德國非常需要別人的同情,就這樣,蘇聯和德國走到了一起。
後來蘇德在各個方麵都有合作,雙方一起研究坦克,飛機等。
希特勒上台之後,兩國的關係也不錯,一起瓜分了波蘭。此時希特勒就已經跟斯大林商討結盟之事,但是隨著了解的越來越深,希特勒發現斯大林的野心實在太大了。
蘇德沒有結盟完全是因為斯大林的野心太巨大了,大的嚴重會顛覆德國,所以他們沒有結盟。
之後二戰爆發,德國輕易的完爆了西歐國家,英國則因為有英吉利海峽保護,在戈林錯誤的瞎參合之下,最終錯過了良機使得消滅英國的計劃落空。
蘇聯隨時都會進攻德國,加之蘇聯的人口、經濟規模,等方麵都要比德國強很多,為世界第二,在世界經濟實力第一和戰有世界最龐大殖民地的美國和英國還在時,要是還被蘇聯進攻,德國敗亡將是段時間上的問題。
在閃電戰被證明了無數次之後,希特勒打算趁著蘇聯還沒準備好,發動突然進攻,給蘇聯致命的一擊,打垮蘇聯,可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意大利人在北非打一下被盟國打的屁股尿流,墨索裏尼求援希特勒,希特勒不得不出兵,後來又跟希臘較上勁了,又被輪了一遍,希特勒不得不再一次派兵支援意大利人。
再後來沒有在嚴冬到來之前占領莫斯科,打敗蘇聯。之後德國就走下坡路了,最後戰爭的主動權就被蘇聯人奪了過去,要不是王漢章到來,希特勒已經在地堡裏麵自殺了,德國也投降,並且德國被分成了兩個德國了。
當然蘇聯人死不要命幾次三番的消滅大量的德軍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是英美對德國包括其控製區的戰略性轟炸,摧毀了德國發動戰爭的軍事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