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雖然沒有從緬甸進攻印度,但是卻以外的在緬甸戰敗坐船去了印度,古董印度人脫離英國的統治,一連串的變化讓所有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不過美國參戰之後,斯大林自然沒有放棄要英美反攻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要求。
不過英國以印度正在抗擊日軍為由拒絕了,當然他不會阻止美國人單獨行動,畢竟美國的工業和人力多的是,英國人不希望打敗德國之後英國什麼也沒有了,那個時候英國就真的淪為二流國家了。
而且後來華夏退出了盟國,丘吉爾死了。英國更是感覺到反攻歐洲的計劃必須推遲,英國無法又防禦澳洲,又防禦印度,還要進攻歐洲大陸,目前的情況也隻能說能守住就是天大的恩賜了。
一連串的變故,加上華夏還有可能成為軸心國的盟友,英美蘇不得不在哥哥方麵妥協。失去一點點總比亡國要好。
好不容易說服蘇聯歸還了中國的領土,英國人也退出了印度,還用特別細菌武器製造了大瘟疫,他們相信至少可以在陸地上阻擋日本人半年,這樣他們就有充足的時間開辟第二戰場。
雖然他們一直在準備,但是時間還是比較匆忙的,並沒有那麼充分,不過為了避免夜長夢多,他們隻能提早進攻。
如果在瘟疫的後期進攻,那麼日本人很可能會從印度對中東甚至從波斯進攻中亞夾擊蘇聯,同時他們也擔心中國會在這個時候趁火打劫,任何國家都會有領土野心,中國自然也不會例外。
中國當初豁得出去要跟蘇聯幹也要收回失地就說明中國政府自認為自己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如果蘇聯快要滅亡了,中國無論是從領土上有需求還是避免四周被軸心國包圍也一定會進攻西伯利亞的,盟國最擔心的就是這樣,要是真的到了那個時候,蘇聯必定完蛋,沒有了蘇聯的牽製,英美不敢想象他們還有沒有機會反攻歐洲大陸,或者說需要花費多大的代價。
因此英美隻能在尚未準備充分的時候反攻法國,這樣一來或許損失會大很多,成功的機率也會小很多,但是至少可以震懾住華夏。
如今日本人進攻歐洲,雖然羅斯福也想過必要的時候放棄澳洲,但是英國人嚴詞拒絕了。
羅斯福的想法是,如果將西太平洋讓給了日本,雖然盟國損失重大,今後想要返回這一地區難度非常的大,但是羅斯福覺得暫時放棄這裏不會對美國造成致命性的危害,美國也據對不會因此亡國,頂多在太平洋地區會非常的被動。
另外如果盟國勢力退出了西太平洋,與日本平分了太平洋,那麼日本就會覺得太平洋上的危險已經解除,不過他們又沒有能力一舉殲滅美國,反倒是華夏的威脅近在尺尺,羅斯福相信這個時候華夏就會由二號威脅變為一號危險,成為日本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羅斯福知道中日之間必有一戰,亞洲不需要兩個強國,何況還是相鄰的兩個國家,就像美國也不能允許美洲也出現一個敢跟美國平起平坐的國家。
羅斯福仔細研究過為什麼日本會從中國撤軍,研究之後發現雖然日本百萬人浴血奮戰的戰果沒有了,但是卻避免了日本戰略上的被動,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亡國之禍,否則日本亡國是在所難免的。
之前日本在中國可以說是占盡優勢,中國政府搖搖欲墜,要不是靠著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阻擋住了日軍的進攻,中國恐怕是完蛋了。不過就是這樣日本居然從中國撤軍了,開始羅斯福等盟國包括軸心國所有的國家都震驚了,當得知日本人非但撤軍了還把東南亞地區的中南半島,包括戰略上極為重要的馬來半島都給了華夏,所有人都認為日本人瘋了。
但是今天羅斯福算是明白了,日本人雖然個子不高,但是也有高人啊!,日本撤出中國之後,那麼日本跟中國就沒有了衝突,至少暫時沒有,有的話中國也不能拿日本怎麼樣,那麼這個時候占據中國幾百萬平方公裏領土的蘇聯就成了中國的頭號敵人,中國要是有能力那麼矛頭必然指向蘇聯,沒有的話對日本來說也無關緊要,日本保留了朝鮮,為下一次進攻中國保留了一個跳板。
羅斯福也是從朝鮮看出了日本人的險惡用心,日本人就是想要先解決美國,將美國的勢力至少趕出西太平洋,到時候專心對付中國。從中國撤軍也是為了專心應付太平洋戰事,日本人想要一個一個的解決。
很明顯當年太平洋戰事日本屢屢失利,根本不可能扭轉戰局,在中國雖然能看到勝利唾手可得,但是卻又遙不可及,每次都是慘敗而歸,不過日本明白中國在發展二十年也威脅不了日本,打不上日本本土,對日本真正有威脅的是美國,所以日本撤軍了,羅斯福也是想仿效日本,把矛盾轉移到華夏,美國坐收漁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