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是一起進行的,為了計劃的順利,王漢章還從東遠征軍抽調三個師和杜聿明的西遠征軍抽調一個師和兩個個緬甸是一起執行計劃。
抽調緬甸師就是為了把緬甸人綁在王漢章的這條船上,這個是計劃的第一步,第一步將有一個月的時間,第一步必須將絕大部分的印度人驅逐,至於少量的人,到時候派少量的部隊殲滅。
在完成第一步計劃後,就是第二步,見雅魯藏布江以東的印度人全部驅逐。
第三部計劃就要晚很多,王漢章預計到時候很多印度人都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和戈西河之間,那個時候,王漢章就任其自生自滅,到時候這些印度人必然會離開這裏,遷移到日控區或者英控區,而王漢章也可以乘著這個時候大肆的移民到撤離的印度人留下來的肥沃土地上。
至於戈西河和雅魯藏布江之間的印度人什麼時候驅逐,就已經不是非常的著急,具體要視情況而定。
跟英國鬧翻之後,沒有了物資,史迪威等美國人徹底失去了作用,王漢章立馬就把史迪威連哄帶騙送回了重慶,緬甸不留一個外國人,至於可疑的人也被幹掉。
除了遠征軍,王漢章的勢力是最大的,不過王漢章還把持這行政,所以還是王漢章最大,王漢章此時控製了一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計劃開始後,王漢章也慢慢的把移民很徹底的地區移民一些人過去,繳獲的泰軍用的槍派上了用場,正好可以讓移民用這些槍來保衛自己,免得遭到藏起來的印度人的攻擊。
計劃執行了半個月,沒有任何的大礙,英國人和日本人在印度拚的你死我活,英國人勝在武器方麵有優勢,另外英國人也顧不得麵子了,首先要求美國在太平洋發動戰爭,牽製日本的海軍,而自己也不在保存力量了,他們現在無人可以利用,因此艦隊出動,封鎖海麵,發了狠的英國人還是有點用的,雙方在海上較量了一番,最後日軍被阻擋回了東南亞,在印度的日軍隻能孤軍作戰。
而英國人勝在統治畢竟已久,還是有很多印度人看好英國,畢竟英國的積威已久,加上還有美國在背後撐腰,他們也隻能賭一把了。在加上英國人在武器方麵占據非常大的優勢,日軍在人心上占據絕對的優勢,普通人是非常支持日本人的,因此兩國在印度沒有分出高下,似乎是平手,雙方誰也看誰不順眼,一直都想滅了對方,再來收拾中國人,因此王漢章的舉動居然沒有人關心,或者作出什麼反映。
日本人和尼赫魯政府隻是對王漢章的空軍轟炸加爾各答地區的工業憂心忡忡,現在他們對付一個英國已經很吃了,他們對於中國軍隊的行為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他們根本無力過河對中國軍隊作戰,更沒有那麼多軍隊對付中國軍隊。
按照山下奉文計算,中國軍隊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軍隊至少部下二十萬,因此要對中國軍隊作戰印度軍隊加上日軍一共必須要40萬才行,日軍現在是打一個少一個,印度人實在太差勁了。
日本軍部給山下奉文的電報中稱,雖然他們能在印度占據優勢,但是緬甸已經慢慢的被打造成堅固的巨型要塞,想要撼動已經十分的困難,而日本關東軍又不能動,中國戰場都已經十分的缺乏兵力了。太平洋戰場,美軍頻頻進攻,日本物資和兵力都十分的緊張。
在緬甸還牢牢的控製在中國人手中的時候,日本軍部認為印度的意義已經不是那麼的重大,日本已經沒有過多的海上力量去印度洋對付英國人,所以不能冒險運送物資和兵力去印度,要不然被伏擊了,日軍損失了一個就是一個,沒有什麼人可以補充了,日本現在連十幾歲的孩子和50歲的老人都征召進軍隊,因此山下奉文就算能拿下印度也不能為日本帶來什麼切實的好處。
日本一直想的英美不援助物資給中國的目的已經達到,英美現在不肯呢個在援助物資給中國了,不可遺憾的是,中國人居然算計了英國人,根據日本潛伏在重慶的情報人員報告,中國人這次行動奪取的物資至少夠中國人用上一年之久,讓日本人大感意外,他們在想要是當初矢野大條攻擊的是因帕爾就好了,那樣日本就可以有一年的物資富餘,戰爭或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