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先發製人還是後發製人(1 / 2)

從圍殲日軍第一次的緬甸方麵軍至今,因為開始物資缺乏,日軍殘餘部隊戰鬥力也是極強的,要瞬間殲滅不太可能,尤其是物資缺乏的時候,恐怕還沒有殲滅,日軍的援兵就來了。

之後的幾個月雖然也有擬定奪取仰光,不過英國人屢次搞背後動作,日軍又加強了防禦,英國的物資總是不及時,後來遠征軍正在接受美式訓練,統一換裝美式裝備,使得更加的依賴外援,英國人的動作,使得遠征軍不得不防守。

進入十月底,日軍在太平洋已經沒有什麼大動作,日軍的下一個進攻目標絕對是緬甸,進攻緬甸是日軍的既定戰略目標,無論從那個角度講,他都必須奪取緬甸。

日軍再一次把目光轉向緬甸,中美英都感受到了,王漢章也很急,王漢章急是應為如果等日軍主動進攻,那麼中國軍隊兵力有限,裝備也沒法跟美軍相比,訓練也不如日軍。

另外還有一點,英國人的心思全都在歐洲,雖然還霸占這印度,但是英國人隻是在乎這裏的稅收和物資,日本人在印度的宣傳,令無數印度人都很期待日本人打過來,要是日本真的在印度登路,王漢章非常擔心英國人抵擋不住日軍的攻勢,和印度人的反抗。

王漢章也把自己的想法和衛立煌、史迪威還有蔣介石討論過,從戰術上講,中國軍隊更擅長防守,現在工事已經修築了幾個月,工事非常的堅固,要是依托工事跟日軍打,那麼日軍必定損失慘重。

可是從戰略上講,日軍海陸空軍齊全,而且戰鬥力都非常的強,要是等日軍進攻,中國軍隊需要處處防守,上次之所以能打贏,完全是用了兩次計謀,王漢章和其他人都不敢相信日本人還會給中國軍隊空子鑽,何況王漢章現在可沒有想出什麼計謀對付鬼子。

因此王漢章希望從戰略角度上主動進攻,那樣日軍可能就會被中國軍隊帶動,而不能完成他們的作戰計劃。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需要蔣介石的支援,要得到他的首肯,因為王漢章希望國內戰場能夠同時發起攻擊,吸引日軍的兵力,同時必要的時候收複失地,這個手筆是非常大的,隻有蔣介石能夠辦到。

另外也需要英美的配合,中國軍隊太需要補給了,沒有補給,那麼美式裝備還不如大刀片子,中國遠征軍的作戰計劃必定騎虎難下。

王漢章把緬甸失守 的後果,後者是等日軍主動進攻的後果跟史迪威交換了意見,經曆上次之後,史迪威的姿態要低了很多,不再那麼傲慢了。

史迪威認為王漢章的想法是十分有可能的,因此他也願意極力說服美國,加大援助,特別是保證物資能夠按時到達遠征軍手中,以保證遠征軍的作戰計劃。

王漢章也花了很久的時間說服了蔣介石,蔣介石這幾年一直丟土失地,還沒有收複什麼失地,因此也希望借此來收複一些失地,另外今天消耗的日軍更多,那麼大反攻就會提早來臨,抗戰勝利也會更加的快了,蔣介石也不希望總是當一個地區性的中央政府。

原來自己可是中央政府,自從日本來了之後,被占了大半江山,而且實在他手裏,要是不收回,那麼以後自己也會遺臭萬年。

同樣蔣介石同意這個計劃的原因是鋼鐵廠已經投產,還有一係列美國援建的兵工廠配套廠夜讀相繼投入生產,中國的境地比之前好的多了,美國的設備支持可以說是額外的,既然有了這麼一個機會,沒有誰不想證明自己,要是想投降也不必等到現在。

蔣介石也是讓宋美齡跟美國政府交涉,希望能夠得到物資保證,隻要這次計劃順利,盟軍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將會徹底得到扭轉,到時候中國軍隊就可以轉入反攻,將日本從中國趕出去,而美國在太平洋上進攻,雙方相輔相成,日本國小資源少,就算士兵在英勇,在熱兵器時代刺刀是沒辦法跟飛機大炮對抗的,那時日本還能支撐多久呢?

羅斯福收到中國的電報,還有史迪威等人的建議書,立即召見了他的左膀右臂馬歇爾,羅斯福心裏還是主張先歐後亞的,原因在於德國科技力量和國力強大,特別是德國在研究原子彈,羅斯福知道這玩意的厲害,所以更希望先打敗德國,而日本雖然也在研究,但是日本沒有相關的資源,根本不可能研究的出來,所以就算中國投降了,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凶險,但是憑日本的國力人力,還是很難打垮美國的。

馬歇爾敲敲門進來,這既是馬歇爾的習慣,當然也是怕打擾羅斯福,別看羅斯福現在是個瘸子,但是羅斯福可是美國曆史上最富盛名的色狼,在白宮養了好幾個情人,隻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