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 評德國的東方戰略(1 / 2)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針對入侵蘇聯的計劃,旨在奪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該計劃於1941年6月22日開始實施。

王漢章那個時代的很多人都認為,希特不應該入侵蘇聯或者應該晚些再執行,或許納粹德國會取得勝利,不過王漢章認為希特勒實施該計劃並沒有錯,錯的是該計劃最終失敗了,勝者王侯敗者寇,話語權掌握在勝利者手中。

蘇聯當時是什麼情況呢?蘇聯軍隊在經過30年代大清洗後,大部分優秀指戰員和富有經驗的將領遭到迫害,使整個蘇軍戰鬥力迅速下滑,絕大多數先進的作戰思想和先進裝備被迫停止,例如空軍和坦克等新型武器的運用,這是致命的,直接的後果是在戰爭初期,蘇軍一潰千裏,大片國土淪喪。就當時的情況而言,似乎斯大林並沒有對蘇聯有絕對的控製權,從其采用的殘酷的政治鬥爭手段看來,其旨在強化自身的“獨裁”權利和對全國軍事力量的絕對控製。斯拉夫民族,自古就是一個侵略欲及其強烈的民族,其對領土及其強大的渴望,從沙俄強迫清政府割讓1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中可見一斑,斯大林自然也是如此。蘇聯,自從實行“斯大林模式”的經濟體製後,已經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製,在歐洲其他各國還無法擺脫一戰的泥潭時,其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僅次於美國。在實現蘇聯經濟建設後,斯大林開始把目光轉向歐洲,迫切希望重塑大國威望,實現其強國夢想,戰爭是最好的手段。納粹德國在歐洲的迅速崛起,大大出乎斯大林的預計,從現實認識中斯大林肯定認識到,他必須等待,等待做好戰爭準備。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瞬間波蘭滅亡,斯大林為了取得戰略緩衝帶和避免過早的卷入戰爭,與納粹德國聯手瓜分波蘭,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等待機會。斯大林難道沒有進攻德國的打算嗎,肯定有,隻有打敗歐洲最強陸軍的德國才能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至於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那隻是他沒自以為而已。

王漢章認為德國進行巴巴羅薩計劃,原因有以下方麵:

1.經曆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已經認識到如果進行兩線作戰取得勝利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他們最怕的是蘇聯在關鍵時期從背後進攻,致使整個戰爭的失敗。至於,歐洲另一個強國法國,他們從沒有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給了法國,往往最了解自己的就是敵人,作為時刻進行戰爭準備的德國,對法國的情況已經了如指掌,對“馬其諾防線”的絕對信任和法國政府及軍隊作戰思想的老化,已經使歐洲這個昔日的強國逐漸淪落了,打敗法國隻是時間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紅色蘇聯。尤其是蘇聯,在經濟建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使納粹德國對其抱有深深的戒心,鏟除背後這個釘子迫在眉睫。

2.希特勒對斯大林深深憂慮。雖然大清洗給蘇聯軍隊造成了重大損失,但是也使斯大林實現了對全國軍隊的絕對控製,隨著新的具有經過係統學習的新的將領的補充和不斷革新的強大的工業體係的支撐,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必然逐漸恢複,甚至大幅度,如果等到蘇聯軍隊建設完成,在對蘇聯進行打擊恐怕已經晚了。斯大林也使一個偉大的領袖,其擁有強大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同時也擁有積極強大的野心,肯定不甘寂寞,在穩固其獨裁地位後,整合一起的蘇聯是極其可怕的,所以隻能先下手為強。

3.希特勒判斷失誤。在當時,歐洲對於紅色蘇聯都視為洪水猛獸,對其都抱有強烈的敵對之心,在蘇聯成立之初就對其進行武裝幹涉,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也是在時刻進行著破壞活動。希特勒認為,如果德國進攻蘇聯的話,歐洲各國不僅不會與德國為難,相反他們肯定都加以支持,德國西方戰線的“靜作戰”也促使希特勒下定了決心。隻可惜,他錯誤的漏算了大洋彼岸的當時工業經濟第一強國美國,其總統羅斯福深刻的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認識到如果蘇聯被納粹德國完全接收並掌控其完整的工業體係的話,單靠西方的話,是無法與德國抗衡的,最終隻會失敗,所以羅斯福才利用美國的影響力,促進英國和蘇聯進行軍事聯盟,共同對抗來自德國的威脅,事實證明羅斯福是真正的高瞻遠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