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山下奉文的反思(上)(2 / 2)

瓜島距離日本本土3000海裏,無論是從艦艇部隊和航空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是從後勤運輸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從心的。自中途島戰役失利後,日軍未及時收縮戰線,轉入戰略防禦,仍然繼續向所羅門群島發動進攻,顯然是不自量力的蠻幹,所以說,日軍戰略企圖與軍事實力之間的不可解決的矛盾,是導致日軍瓜島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思想觀念

第二思想準備上,日軍狂妄自大,對美軍的戰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並因此主觀武斷地作出了錯誤判斷,日軍統帥部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軍的反攻是在1943年後,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日軍才力圖搶在美軍反攻之前盡量將戰線前推,而不願過早轉入戰略防禦。日軍認為既然美軍的戰略反攻尚未準備就緒,那麼繼續向所羅門群島的推進,就不會遇到什麼阻撓,這才敢於一舉越過數百海裏,在瓜島修建機場。這種做法,根本沒有意識到所麵臨的威脅,從拉包爾到瓜島數百海裏間,沒有可以居中策應的前進基地,在瓜島上也隻顧突擊修建機場,忽視必要的防禦準備,使島上的日軍對美軍的突然進攻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都毫無準備,在美軍的進攻下一觸即潰。

反觀美軍,早在1942年3月,就開始為此次戰役進行準備,向南太平洋調集兵力兵器,建造艦艇、飛機,儲備裝備和補給品,在新喀裏多尼亞和新赫布裏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島登陸,是美軍一次預有準備,計劃周密的戰略反攻行動。日軍完全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以為隻是美軍為破壞機場而發動的騷擾性質的行動,直到10月底,第2師團的總攻失敗後,才逐漸認識到這是美軍的反攻,並可能發展為雙方的戰略決戰,但為時已晚,日軍被迫在瓜島與美軍進行一場極為不利的決戰。

美軍當得知日軍進駐瓜島後,就有人指出,這未曾不是好事,因為,從地理上講,瓜島遠離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國的澳大利亞等地,地理上對日本是極為不利的,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既然地形不利,就應當避免不利形勢下的決戰。但被戰爭初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日軍統帥部,並未能從順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機,更未能預見到戰局可能出現的逆轉,從而未能及時轉入防禦,當遭到美軍的反擊後,又未能果斷撤出,直到戰役後期,才在極其不利的局勢下作出撤離瓜島的決定,此時戰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艦艇部隊和航空力量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美軍爭奪戰略主動權。

作戰指揮

第三作戰指揮上,從1893年起,日本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就是兩個完全獨立平等的統帥機關,分別指揮陸軍和海軍。雖然後來設立了大本營,作為最高統帥機關,但因為陸、海軍之間各種矛盾根深蒂固,所以還是難以實施統一指揮。最高統帥名義上是天皇,實際上天皇能夠直接指揮的機會並不多,很難起到統一指揮的作用,而別人根本無法同時統帥陸海兩軍,當陸、海軍對某個問題爭執不下時,大本營隻好采取協調雙方妥協通過一個折衷方案,而即使是這種方案也並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戰役進行中,往往陸、海軍各行其是。為了避免陸海軍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大本營將某些地區分別指定陸軍或海軍負責,各司其責,但這樣做的缺點使陸海軍之間互不通氣。如在瓜島,是劃歸海軍負責,最初就沒有一名陸軍,陸軍對於海軍在瓜島建機場,就全然不知。後來為了協調陸海軍的行動,大本營於8月13日製定了關於所羅門群島作戰的《陸海軍中央協定》,但也隻不過是一紙空文,並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島爭奪戰中,陸軍、海軍都存在著嚴重的本位主義,各行其是,絲毫談不上協同配合。陸軍在島上的總攻,未能與海軍協調行動;而海軍艦隊的出擊,也不與陸軍的進攻相配合,也就發揮不出陸海軍協同作戰的威力。特別是在10月下旬的總攻中,陸軍與美軍地麵部隊相差無幾,海軍則占有幾乎一倍的優勢,如果陸海軍密切配合,奪回機場不是沒有可能,而實際上,陸軍在島上發動第二次總攻,海軍則在海上組織聖克魯斯海戰,結果,由於力量分散,陸地上既未能奪回機場,海上也沒有消滅美軍的艦隊。在整個瓜島戰役過程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因此說,日軍沒有統一的指揮,是瓜島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