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古話,爛泥扶不上牆。一些無藥可救的人,他們的怠惰導致了不思進取,不願思考導致了大腦遲鈍,疏於抉擇導致了方向錯誤。這樣的“爛泥”員工,得不到老板賞識便罷了,但問題就是經常製造麻煩。這樣的人如果個性不錯,在同事之間還不至於遭人討厭。然而,這類員工往往個性不好的占大多數。
仔細想一下,一個麻煩纏身的人心情能好嗎?臉上能帶笑嗎?遠遠地就好像看到一朵烏雲飄過來,完不成的工作要別人分擔,做錯的工作要別人善後,所以大部分人緣也不好。這樣的員工,可謂一無是處,與螻蟻無異。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對於他們永遠是大麻煩套小麻煩,麻煩疊麻煩——工資最少、休假最少、挨罵卻最多,而且從未給人驚喜,不會有任何出色的表現,最後一名的位置非常穩定,就算被企業解雇,再換個老板,依舊死性不改。
爛泥員工麻煩的原因,是因為不會解決麻煩。前一種“麻煩”施者是老板——是老板給的工作任務,是老板罵的人,是老板扣的工資,是老板減的假期,苦難的受者就是員工。後一種“麻煩”是老板的麻煩——企業的運營發展建設問題,需要員工來解決問題,再能幹的老板也不可能一人完成所有工作,員工就是具體的工作者,一個合格的員工,應當保質保量的完成崗位工作,為老板解憂。
這樣看,麻煩即是毒藥也是解藥。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這還是基於一個人的責任感。一個好的員工內心明白,對企業的忠誠度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因為企業的效益直接關乎自己的利益。“職業”一詞的意思,“職”可理解為天職、職責,“業”可以理解為崗位、工務。員工受到老板的聘用,就是來幫老板工作的,要想盡辦法為老板解憂,否則老板一頭痛,麻煩就會乾坤大挪移到員工身上。所以,好員工所表現出來的敬業,還是為了自己少惹麻煩。人和人的區別,關鍵就在這一點觀念上。
爛泥員工不會想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多的責任感。工作嘛,還不是為了一份工資,在哪裏都是混日子。豈不知這種態度不僅做不好一份工作,還保不住一份工資。爛泥員工還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懶於思考,基本完成工作任務就別無所求的,大錯沒有小錯常出;第二種,懶於勞動,做事拈輕怕重,怕苦怕累,工作表現忽上忽下;第三種,是既不思考又不勞動,鑽管理的空子,基本工作不完成,還不時出個狀況。
其實,老板眼中的得力助手,不是看學曆多高、資曆多老,或者多會恭維拍馬屁,他最需要的,是能盡快解決問題和麻煩的人才。
發明家愛迪生的助手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這位高材生對草根出身的老板,內心有一種微妙的輕視。有一天愛迪生交給助手一個梨形燈泡,讓他算出燈泡容積。助手拿著燈泡上量下量,畫了張草圖,列了無數種冷門的公式,算了滿滿的幾張紙,還是沒有得出結果。
愛迪生忍不住從研究中抬起頭,責問道:“你在幹什麼?我等著要那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