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科技應用研究
商業研究
一、我國商業科技應用現狀與成效
商業科技是指商貿服務業在組織商品流通和提供生產生活性服務過程中所采用的各類科學技術(體現在方法、工藝、標準、規範及設施、裝備)的總和。包括計算機及網絡應用等商業信息化技術、現代物流配送和冷鏈技術、商業自動化控製技術、商品保管與質量控製技術、商品質量可追溯技術、商業企業管理技術等。商業科技進步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技術保證,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隨著流通規模快速發展和流通領域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市場競爭趨於激烈,科技進步在促進我國商貿服務業提高競爭力方麵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視。政府部門多年來推進的“科技興商”、“科技興貿”和“金貿工程”取得了積極進展;部分大中型商貿服務企業在商業科技應用和流通現代化方麵取得了明顯進步。目前,我國80%的大中型零售企業采用了計算機管理,70%以上的連鎖企業建立了前台POS(point of sale 銷售點終端)銷售時點係統和後台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係統)/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業資源計劃)管理係統,53%的企業使用了辦公自動化係統,89%的企業使用了財務管理軟件係統,30%的企業率先進入了商業自動化技術、現代通訊技術和網絡信息化技術相結合的數字化管理係統集成階段。如今,電子計算機、自動扶梯、中央空調、冷鏈設備、電子防盜係統、商品防偽、保鮮以及倉儲、物流配送中心等先進設施和技術已經廣泛運用於中國商業企業。
1.商業企業科技工作取得進展。隨著科技發展和市場競爭加劇,商業企業越來越重視科技應用。問卷調查顯示,對商業科技應用“非常重視”的企業占15%,“比較重視”的企業占38%,“一般”的企業占35%,“不太重視”的企業僅占12%。
在被調研商業企業中有接近60%的企業使用ERP,另外有少數企業投入了決策支持係統(DSS)、數據挖掘係統(Data Mining)、知識管理(KM)和商業智能(BI)等其他軟件。
2.商業科技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強了企業競爭力。接受調查的商業企業認為,商業科技提升了企業整體管理運作水平,比重達85%,超過半數的企業認為商業科技增強了企業綜合競爭力。另外,改善服務質量、降低庫存、提高資金利用率的比例也均超過1/3。
3.商業軟件開發以軟件供應商為主。從目前商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情況來看,由於軟件供應商對於商業企業的行業特性和業務模式了解不夠,有時並不能真正有效地滿足商業企業的信息化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商業企業自己開發商業信息化,或者聯手軟件開發商共同研發。調研表明,約2/3的商業企業是通過提出需求、以軟件廠商開發為主的方式。通過企業自身的研發力量開發的比例占16.4%,企業與軟件商聯合開發的比例僅占2.7%。
目前,大多數軟件供應商提供的還是通用型的軟件係統。隨著競爭加劇以及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軟件供應商的解決方案將會更加符合各類不同商業企業的需求。
4.商業企業了解商業技術信息的途徑。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商業企業通過電子郵件、和技術專家交流、參加會議聽講座等三種方式獲取商業技術信息。其中以電子郵件形式比例占58.7%。這也說明通過網絡途徑獲取信息成為首選。
5.經驗交流成為商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的重要形式。調查顯示,在商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與應用所需要的支持與服務中,大部分商業企業認為商業科技應用需要廣泛開展行業內和跨行業的經驗與技術交流,占62.2%,其次為信息化戰略規劃占42.6%,建立科技應用績效管理體係占38.1%,需要政府給予資金支持占30.6%,需要科技培訓的比例占到了28.7%。
6.ERP、供應鏈管理是商業企業未來需要加強的重點。調查發現,37.5%的國內商業企業認為未來三年要在ERP方麵進行加強。其次是供應鏈管理係統占33.8%,客戶關係管理、電子商務、商業智能、辦公自動化等方麵,認為需要加強的企業比例在25%上下。
7.電子商務備受商業企業重視。調查顯示,已經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的企業占調研總數的16%,表示未來三年一定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占32%,並不確定是否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占42%,明確表示不會實施電子商務的企業僅8%。
8.商業智能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無線射頻識別,又稱電子標簽)成為行業關注的應用熱點。調查表明,未來兩年內,超過半數的商業企業認為商業智能用於經營決策分析、零供協同顧客關係和促銷管理將成為行業熱點。其次是RFID代替條碼進行商品識別、倉庫作業自動化與供應商協同管理庫存、零供協同品類管理、自助結賬係統等都超過三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應當承認,與發達國家相比,與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樂易購等大型跨國商業集團相比,我國商業企業科技水平、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僅新技術、新業態、新管理方法與商業模式等方麵差距明顯,而且在戰略思維、經營理念和軟件服務等方麵不適應世界潮流,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以信息化建設為例,我國商業信息化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仍相差甚遠。我國商業企業投在信息係統中的資金隻占到其銷售額的0.1%—0.3%左右,國外一般占到1.2%—2%;國內商業企業在信息係統中的投資,硬件與軟件之比一般是5﹕1,國外一般是1﹕1或1﹕l.2 ,國內商業企業的管理人員分析和運用數據的能力較差;為商業企業服務的軟件企業發展緩慢,盈利微薄,而且盈利也大部分靠的是與商業軟件集成銷售的硬件等等。
1.對商業科技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流通無科技論”一直盛行,認為流通領域是勞動密集領域,沒有獨立原創的新技術,商業科技隻不過是成熟技術在流通領域的運用。流通領域的科技工作政府缺位,機構改革中將內貿管理部門的科技司局改革為事業單位。原商業行業科研院所去公益化,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經營。流通行業迄今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商業科技院所。鼓勵商業科技應用的政策缺失,國家對流通企業推動科技進步、采用新技術沒有製訂有效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扶持政策。中國商業聯合會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組織的全國商業科技進步獎評選和頒布工作,在行業和全國的影響較小,鼓勵作用有限。
2.商業技術服務體係不健全。商業企業迫切需要的產品標識信息服務、信息增值服務、管理谘詢與職業教育等,基本上不成體係,不具規模,缺少品牌優勢的信息服務企業。麵臨嚴峻的國際競爭壓力,商業企業缺少科技創新的動力,指導企業實踐的商業技術服務體係不健全。調研表明,當前企業迫切希望通過商業技術來解決的問題依次為,優化業務流程,降低成本;通過客戶關係挖掘,提供深層次客戶競爭手段,維係老客戶,穩定消費,形成競爭力;通過供應鏈集成,實現零供互動,提高物流效率,減少缺貨;實現辦公自動化,提高管理效率,減少人員和優化機構。其比例如下表。
調查顯示,商業企業科技應用和經營管理結合不夠緊密,缺乏信息化專業技術和複合型人才以及沒有製定科技規劃和實施方案;此外,缺乏企業科技培訓機製也是困擾商業企業科技進步的一大障礙。
3.商業科技投入不足。目前,我國商業企業的信息化改造費用一般所占企業營業額的比例在1%以下。很多商業企業對於信息化改造項目存在“重建設輕維護”、“重硬件輕軟件”、“重網絡輕資源”、“重技術輕管理”等傾向。調研結果顯示,近1/3的商業企業科技投入占全年銷售額的比例在0.1%以下。0.3%—0.1%之間的比重占17%,0.3%—0.5%之間的比重占到18%。超過兩成的企業科技投入占全年銷售額的比例在0.5%—1%,投入超過年銷售額1%的企業比例不足10%。而在國外這個比例一般為1.2 %—2%。
從科技投入情況看,硬件投入仍然占企業科技投入的絕大比例。近4成企業軟件以及相關服務所占其科技總投入的比重低於10%,近三成企業的投入比重在10%—20%,17%的企業軟件投入在20%—30%,投入比例達到30%的企業僅占14%(國外一般是1:1或1:1.2)。
4.商業科技人才匱乏。目前我國商業領域科技人才的數量缺口較大,特別是專門從事流通信息係統方麵的複合型人才匱乏。不少企業至今還比較嚴重的存在技術與管理“兩張皮”的現象,管理人員分析和運用數據的能力較差,缺少了解企業、懂管理、懂技術、能溝通、會協調的關鍵人才。另外,在很多先進商業技術領域,如BI領域,高端人才稀缺。調查顯示,一般商業企業專職科技人員數量很少,10人以下的占91%,其中商業信息化專業技術和複合型人才最為缺乏。
三、發達國家商業科技應用現狀
1.國家鼓勵支持商業科技發展的政策。發達國家商業科技起步很早,為促進商業技術發展和應用,發達國家政府不僅非常重視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而且也對商業技術的應用給予支持。如韓國實施以促進流通業信息化、流通物流業標準化等為對象的貼息融資計劃,資金來源為產業資源部的“產業基礎資金”,對小型商店的連鎖總部所需購置的電腦等設備資金的70%部分,運營所需流動資金30%部分,都給予5-10年償還的低息貸款,由財政補貼貸款利率的差額大力支持現代流通方式和營銷方式的開展;日本政府把高技術物流列為國家十大重點科研領域,從財力上給予切實的支持,研究製定的《新綜合物流施政大綱》中提出,由於部分企業引進信息通信技術滯後、企業間或運輸工具間的信息共享、網絡開放化沒有明顯進展,信息通信技術的效果沒能充分顯現。因此,今後應積極研究開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加速物流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此外,發達國家流通企業的配送中心一般都廣泛采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係統、電子數據監控係統、自動化立體倉庫、條形碼掃描等。同時還包括整套的供應鏈方案設計、電子網絡化管理、倉庫進出貨自動化管理、衛星定位係統等。信息技術的廣泛采用,使這些國家的流通效率大為提高。同時,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商業科技人才培養。各國都已經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商業科技人才教育培訓體係,用多層次的專業教育結合在職的專業培訓,保證了能為商業企業輸送大批商業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