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佬之死】2、“破戒”時代(1 / 3)

老張依然記得畢需。

當年,還沒有會昆高速,連盤山水泥路都沒有。進入會水的“路”,不過是前麵的人踩在火箭草叢生、蛇蟲穿行的山裏踩出來,後麵的人跟上來。一路塵煙滾滾,顛簸不堪,三支龐大而笨重的車隊在崎嶇的山路間顛簸蝸行,腳下是深澗,頭頂懸巨石,車走得動的地方就靠輪子,車走不動的地方就靠雙腿,輪子和腿都充滿熱情。徒步翻山的時候,車隊裏的人會分為很多隊伍,每個隊伍像一隻隻巨大的蜈蚣爬行在遍山的火箭草中。隊伍裏的確大部分都是北方的老鋼鐵廠分配來的優秀工人,根正苗紅,胸懷大誌,他們的口號是“敢叫山低頭,敢叫水繞走”,且對此深信不疑。老張就是其中一個小隊長。

到了目的地,四麵八方的人從車上睡眼惺忪地滾下來,癡癡地望著眼前禿黃禿黃的高山,和渾綠渾綠的大江,瞪目結舌,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夥子從車上滾下來,被灰塵嗆得直咳嗽,邊走邊撥開人群:“讓一下,我屙泡尿。”

周圍幾個人笑了,一個四川人說:“隨便屙!先敬一哈會水的土地老爺!”

於是一群天南地北的年輕人鬆開褲帶,掏出年輕而壓抑的繁育器官,在金沙江邊站成一排,舒坦地向這片荒脊的土地致了第一個粗暴的禮。

”誰讓你們亂撒尿的!“老張——那時候還叫張隊長——氣呼呼地走過來,感覺自己的信念被澆了一泡尿一樣,他看著那些年輕人,嗬斥道:”一點組織紀律都沒有!讓本地老百姓看見,把我們當什麼?不許撒,必須給我回車上。必須!馬上!“他吼道。

年輕人們急急地加緊噴灑,然後胡亂抖兩抖,回到車上。唯有一個年輕人有些猶豫,他胯下繼續發出液體衝刷火箭草的”刷刷“的聲音。

”可我還沒撒完……“他的聲音弱弱地答道。

大家看向那個說話的小夥子,有點驚異,竟然有人敢跟張隊長頂嘴,隊長,可是每個隊伍的工人階級標兵。

”誰讓你說話的!“張隊長感覺被挑釁,大吼。

”不是你讓我回車上嗎?“

”我讓所有人回車上,你吵什麼?“

”你剛才不是叫我嗎……“

”哪個叫你了?你故意搗亂是不是?大部隊還沒開始建設你就搗亂,我馬上給你記一筆,你叫什麼?“

”我……我叫畢需……“

人群中竊竊私語的偷笑終於爆發了出來,笑得東倒西歪。

後來,張隊長和畢需關係挺不錯。即使他後來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他那樣有理想,比如畢需。

老張,可是當年會鋼的模範工人啊。鋼鐵廠剛剛建設起來那時,大家在會水市三十六七度的夏天裏,背誦著《愚公移山》和“主席關於三線建設的指示”,把滿山的野雞嚇得瑟瑟發抖。不過,它們很快發現他們不會移動這本就貧瘠的山,他們隻是要造鋼鐵高爐。可是,因為剛剛修好的公路被造反派死守,設備遠在重重山脈以外。好在三大車隊來的都是各地鋼鐵工人,沒有大的輥床,就把鋼板改小;沒有刨邊機,鋼板放樣切割後就用鉚槍鏟,用電焊補,用沙輪磨;沒有行車,就立個木杆,安上滑輪,用繩子拉。畢需狠吃猛睡一年長出的膘,不到兩個月就犧牲殆盡,還瘦了5斤。終於,高爐的爐殼建成了,但是,要在幾十米高的爐殼上裝設備,卻沒有吊車。

於是,隊長老張帶著兩個人千辛萬苦跑到安徽的工地,曆經千難萬險,把老公司的吊車設備用車皮運了過來。

又一場大幹快上的建設運動在會水市鋼鐵廠開始了,後來廠裏的文獻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有些青年一再拖延探親(事實上十個人有九個單身,沒什麼親可探),還有同誌的生了病,依然戰鬥在施工現場。一位模範工人就嚴重拉肚子,為了不跑來跑去影響作業,在大熱的天氣裏穿上棉褲,用繩子紮緊褲腿,以便拉到褲子裏……那個拉到褲子裏的人就是隊長老張,但是拉肚子的原因是吃了畢需放餿的燉野雞,然後,棉褲也是畢需的。

80年代初,洋鬼子來過之後,畢需感覺最好的時代來臨了。他看見一車皮一車皮的鋼材從廠裏往外拉,便知道各地都在蓋樓築路,而本來就白紙一張的會水市更是發瘋一般,樓房刷刷地拔地而起,就像剛剛出生的孩子,每天都有驚人的變化。廠裏鋼材供不應求,坐地起價,並且開始大量招工人,連畢需都在帶學生了,學生最多的是老張,他有一手煉鋼的好技術,甚至修煉出了獨門絕技“肉眼辨鋼溫”,為此還上了會水日報。這裏真的被譽為了“鋼鐵之城”,不僅意味著這裏的存在意義,更意味著這裏將像鋼鐵一樣堅不可摧。

這種繁榮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鋼材價格“雙軌製”,即市場和行政兩個價格,行政價格當然低很多,而決定什麼是行政什麼是市場,主要是靠認為辨別。於是,鋼鐵廠裏但凡有“批條子”權利的領導,都迅速成為了第一批中產階級。但雙軌製帶來的福利好像並沒有給老張這樣的工人階級帶來持久的希望,他們甚至沒有享受到什麼紅利。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千裏以外傳來三線建設調整的消息,曾經防西方敵對勢力的“靠山,分散、隱蔽”,頃刻間變成“關、停、並、轉、遷”。會水市仗著會鋼日進鬥金的優越感,覺得自己走在了政策的前端,沒想到沒過幾個月,便發生了戰備電廠事故。就是那個“隱蔽”在巨大山洞裏的戰備電廠。那個從未發生戰爭效用,但是必須安排人定期檢查維護的“奇跡”工程,在一次大暴雨過後突然滑坡,將8個巡檢的工人掩埋在裏麵,其中有一個曾經還是老張的學徒。

這件事情被上報到當時的三線建設辦公室,激起了不知道是誰但是聽起來和“朝廷”差不多的“高層”的重視,更加堅定了人民群眾“調整”三線的決心。這時候,有人歡喜,有人顫栗,那些幾十年前懷著熱血披荊斬棘的人們,有一半即將被拋棄。因為當時的專家們經過調查,認定全國的三線建設企業裏隻有不到一半是盈利的或者將來可能盈利的,還有1/3具有救治的可能性,在“並、轉、遷”的餅子裏,剩下的沒法盈利也沒法轉向的,也不知道究竟該生產什麼的,工廠和工廠裏那幫熱血沸騰的“閑人”都被劃進“關、停”的政策裏。

老張看著從泥水中抬出來的徒弟屍體,悲憤不已。當年不是“好人好馬上三線”嗎,待到都成為老人老馬後,他們不僅不“識途”,反而連過去走過的路也不認識了。

但是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那些剛剛學會賣蔬菜的農民們也扔下了鋤頭,扔下了土地,紛紛跑到貧瘠嶙峋的山上,開著拖拉機,甚至拉著夾板車,用最老的方法挖出沉睡地下的礦石、煤炭,自己生產水泥、鋼材、炭黑、石材,他們抬起被汗水浸痛的眼睛望向曾經高不可攀的會鋼,咧著嘴自信地笑起來。

於是90年代,雙軌製結束,老張依然窮而迷茫。那一兩年,三線工廠裏頭但凡有點誌向的人都出去掙錢了,在貴州、重慶那些山溝溝裏,無數當年熱血沸騰進山的三線工人都在熱血沸騰地出山,會鋼暫時效益還不錯,想走的人才少一點。可畢需說,哪裏是因為效益好,還不是因為這兒太閉塞。

雖然會水鋼鐵廠的鋼材是改革開放前夕才開始大量產出,但是技術都還是60年代的,生產線是在十年運動中曲曲折折斷斷續續完成的,到生產出來的時候,自然殘次品多,可好在80年代那會兒大家都沒得挑,什麼樣的產品出來供不應求。90年代時,盛況終於不再,會鋼已經是大量產品積壓,賬麵的流水大多是三角債,十幾年前的基礎設施建設留下的泡沫又越滾越大,會鋼從領頭羊變成了替罪羊,唯一慶幸的是,因為曆史地位太高,符號意義太大,終究還可以哭鬧著向媽要奶吃。其他要不到奶吃的,就隻能關停,變賣著廢棄的機器、拆遷下的建築材料、以及工人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