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孔隙水壓力觀測
在打樁區域內布置一定數量的觀測孔,觀測打樁期間孔隙水壓力變化,每組布置2隻孔隙水壓力計,深度分別是9m、15m。根據樁位圖共布置8組觀測點,總計16隻孔隙水壓力計,編號:K1~K8。
具體施工方法:先采用GXY-1型鑽機,采用泥漿護壁鑽進成孔,鑽至設計深度,埋設孔隙水壓力計,同一組兩測點水平間距0.5m。觀測與樁基施工同時進行,1~2d觀測一次,在樁基施打密集處增加觀測次數。當孔隙水壓力趨於穩定時,觀測頻率相應放寬至5d測一次。
2.2.3 地麵位移觀測
沿每根測斜管布置一條地麵位移觀測剖麵,以測斜管頂作為基點,在距測斜管外側3m、10m處各布置1個地麵位移觀測點,在施工時對周圍建築物和場地位移進行監測,共設置8條觀測剖麵,具體距離根據現場周邊實際空間確定,地麵位移觀測點編號:D1~D8。地麵變形觀測與鑽孔測斜同步進行,1~2d觀測一次。當變形趨於穩定時,觀測頻率相應放寬至5d測一次。
2.2.4 樁頂位移觀測
根據樁位圖和實際施工流向安排及現場實際施工條件,本次監測選擇在北樓西段樁集中處,共布置1根樁進行樁頂水平位移及沉降觀測樁,了打樁對已打入樁的影響,具體樁號及編號:Z60。
根據打樁的順序安排觀測樁,每天觀測一次,並在樁基施打密集處增加觀測次數。當變形趨於穩定時,觀測頻率相應放寬至5d測一次。
3.監測情況及資料分析
擬建傳媒中心工程樁基施工自2008年1月8日開始,按先施工南樓後施工北樓、最後施工外附屬設施的順序進行,整個工程樁基施工於2008年3月10日結束,為時2個月。監測設施埋設時間為2008年1月5日~1月15日。共埋設深層土體水平位移測斜監測孔8個,單孔埋深48m;地下超孔隙水壓力監測點8組,每組埋設2隻監測探頭,埋深分別為9m和15m;根據先埋設先觀測的原則,自2008年1月8日始,部分監測點在埋設時間段內隨著樁基施工的進行已開始觀測。監測測量控製網於打樁過程中定期進行了校核,符合規範要求。
(1)擬建場地在樁基施工過程中對地下超孔隙水壓力進行了跟蹤監測,2008年2月17日場地孔隙水壓力監測值先後大幅超報警值,在及時采取了施打塑料排水板及沙井等措施,至3月15日所有監測點超孔隙水壓力均已回落到打樁前的初始狀態。
(2)經過測斜監測,樁基施工期間場地深層土體累積水平位移變化值處於安全範圍之內,符合規範要求。
(3)樁基施工期間地麵位移觀測點累積水平位移值在7mm左右,符合規範要求。
(4)樁頂水平位移最大2.34mm,低於報警值,符合規範要求。
(5)從各觀測點的位移量分析,施工期間在樁基施工區域布設93個20~23m深的塑料排水板鑽孔對孔隙水壓力的消散及減小土體、樁土位移產生了良好效果。
4.結論
通過對項目組所提供的監測資料和及時采取的防範措施分析研究可知,采用深層土體位移、孔隙水壓力、樁頂位移、地表變形等樁基施工監測手段是保證樁基安全施工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工程質量和安全始終處於受控狀態。本次監測工作達到了為信息化施工服務的預期目的。
作者簡介:於傑(1979—),女,吉林長春人,大學本科,建築施工監測初級,吉林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在讀研究生,現供職於長春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