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剛唱完大戲。”那些人中有人熱心道,“五rì前我們何家莊大姐比武定親,招得如意姑爺,這才連唱三大戲,各位先生要是早些到來,還能看到呢。”
“比武定親?”我脫口而道,還真有這種事情。
往前走了大約五裏,道路開始盤曲而上,兩旁盛開著無數野生的映山紅,將山坡點綴得五顏六sè。我記得葉聖陶先生的《記金華的兩個岩洞》開篇就是這般寫到,山上沙土呈粉紅sè,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sè的山,各sè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巧合的是,葉聖陶先生的這篇文章也是yīn曆五月所寫,八百年的時光足以改變一切,滄海桑田,星移鬥轉,此刻的金華城到了後世早已不複存在,唯有這映山紅年複一年地開滿山間,似乎在見證著曾經的曆史。
再往前走,穿過赤鬆鎮,便到了赤鬆山下。
遠處望去,峰巒挺秀、林木蔥蘢,果真是風景宜人。
“好美的景sè啊。”方靈情不自禁讚道。
“嗯,比起靈隱山麓,似乎還多了份仙氣。”
山澗的溪水邊上,一條蜿蜒山路通向林間,我們沿著這條路緩緩而行,不時可見奇花異卉,到處是鳥語花香,清新的空氣讓人沉醉,讓人癡迷。再往裏走,崗巒起伏,溝壑深穀,走著走著,正當我以為要在山中盤繞時,突然眼前一亮,
視野驟然開闊,一大片湖泊映入眼簾。
文璋驚訝地叫道:“哇,好大的一片湖啊。”
方靈加快速度,來到一片空地,指著右手邊一群建築道:“哥,快來看,那裏有座道觀。”
我舉目望去,半山腰果然有座大型道觀,庭院樓台相映山間,倚巍巍青山,麵悠悠碧水,湖光山sè,景sè宜人。
平時言語不多的袁棘也情不自禁讚道:“山清水秀,古氣盎然,好一處風水寶地。”
“恩,果真不錯,走吧。”
眾人提速,隻一會便來到道觀前麵。道觀前麵有兩條溪,其一自上霄而下,其一穿過道觀而下,兩股溪水彙入山下湖泊之中。走到近前,隻見一塊巨大的石碑矗立,最上端寫著寶積觀三個大字,下麵數行字跡簡要地寫出道觀來曆。
寶積觀,始建於晉代,當初稱為赤鬆子廟。自黃初平兄弟“得道成仙”後,“同邦之人相於謀而至棲神之所,遂建赤鬆宮,諧其師赤鬆子而奉是焉”。至唐代稱赤鬆宮,吳越錢武蕭王908-91年修,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為寶積觀。
黃初平兄弟?不就是後世有名的黃大仙嗎?
黃大仙不僅在家鄉造福黎民,而且仙遊各地“普濟勸善,助人為樂”,到了後世,被海內外僑胞尊為中國道教在南海的最高尊神。曆代傳頌黃大仙“驅邪扶正,除暴安良。”在英殖民經濟時期大多數港人崇奉赤鬆黃大仙,作為中華民族的jīng神支柱。黃大仙擅長煉丹和醫術,曾“治病救命,佑福保安”被尊為財神和吉祥之神,全國各處的黃大仙祠香火越燒越旺,信徒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香港回歸後,黃大仙廟更是人人盡知,成為遊覽香港的必到之處。
原來黃大仙的發源地就在這赤鬆山。我暗罵自己孤陋寡聞,黃大仙就是赤鬆真人啊。
看完石碑,我們一行六人踱步向觀內走去。
“請留步。”守在門口的一名道士很有禮貌地攔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