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飛。”
“屬下在。”
“你親自率領五十名禦前侍衛,守護火藥司,在青年衛接手防衛前,需要保證火藥司的安全。”
“屬下遵旨。”
“藍羽,沈墨,這幾rì你們好好休息,新年就不用歇息了,正月初三隨朕前往會稽。”
“臣遵旨。”
雲伯飛看完我的那些稿紙後,急不可待地插話道:“陛下,臣剛才初步看了一遍陛下之手稿,簡直是經典之作啊,臣打算越過突火槍,直接研究火繩槍和手榴彈。”
“哦,伯飛,不愧是火器大師,這麼快就明白了,有多少把握?”
“回陛下,臣隻看懂少許,但臣已有兩三成的把握,隻是那引燃火藥還完全不得其法。”
據我所知,火繩槍的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士兵發shè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裏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shè出去。
其點燃裝置是用一根麻繩或撚緊的布條做成的火繩,放在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中浸泡後晾幹的,能緩慢燃燒,燃速大約每時80毫米~10 毫米,這樣,士兵將金屬彎鉤壓進火門後,便可單手或雙手持槍,眼睛始終盯準目標。
但也正是因為火繩之故,所以速度較慢,而且每名士兵出征時都要背負數十米長的火繩,十分不便。
據史料記載,訓練有素的shè手每 分鍾可發shè發子彈,長管槍shè程大約100 米~00 米。
但這種速度比起那些高明的弓箭手還是差得遠,一個高明的弓箭手一分鍾可以shè出近40支羽箭,而且距離也能超過100米。
善於此道的蒙古鐵騎即便在騎shè中也能達到每分鍾shè出二十來支羽箭。
不過,要是按照後世的三段shè擊法,整排整排的輪換shè擊,加上火藥shè出後的那種心理震懾作用,效果還是明顯的。
火繩槍有四大弊病,一是火繩之故,二是ā作麻煩,三是受氣影響,四是jīng度差。所以後來被更加先進的燧發槍所取代。
也是自燧發槍開始,冷兵器徹底淪落出局了。
我心道,隻要火繩槍能夠先期出來,加上手榴彈的輔助,還是能和蒙古人一戰的。如果在三年後的襄陽之戰上,燧發槍能夠研製出來,那就會百分之百的贏得勝利了,也是我該收複中原之時了,又或者是手榴彈加火繩槍也足以不敗了。
景定五年就這樣過去了,對於大宋人來,除了換了一個皇帝,其他還是照舊,是理宗還是度宗,他們都不感興趣,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並沒有什麼異樣。不過,每個大宋人,無論是窮是富,年前都是高高興興地往家裏趕去,親人的相聚之樂,對來年的期望之盼,卻是恒久不變的。
這時代百姓的願望如此簡單淳樸,就是希望在新年全家人能夠團團圓圓,一起吃頓熱乎乎的餃子。
對我而言,卻是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新年,往rì,此時的我又該在為火車票的事情發愁了,回家,票難買,不回家,又想家。
我開始想家,開始想念菱杉,開始想念後世的親朋好友,甚至還有那褒貶不一的hūn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