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人類已經邁入了21世紀,社會越來越紛擾複雜,在轉瞬即逝的人生旅程中,人們渴望做好人,做對事,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彎路,少做錯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這就需要我們增強自身的為人處世能力。讀古觀今,以史為鑒。無疑,經過時間積澱和考驗的三國曆史讓我們找到了答案。

三國,六十年的風雨事,數不盡的三國人物,道不盡的三國故事。中間不乏英雄,不乏君子,也不乏鼠輩與小人。曆史已離我們遠去,但抹不去的是人們的記憶。當“三分歸晉”時,三國的大幕也隨之落下,世人無不為之扼腕歎息。

在三國那個轟轟烈烈的年代,群雄割據,戰爭頻繁,人才輩出,縱橫捭闔、波瀾壯闊的雄壯曆史風貌,讓後人無限向往。身懷奇謀異術的英雄豪傑,紛紛投向各方諸侯的麾下,意圖在亂世中建立功業。人的智慧,文采武功,權術謀略,在那時發揮到了極致。

三國是一個屬於英雄的時代,我們從中能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多。細細品讀,反複回味,細數風雲變幻,英雄豪傑,定能受益匪淺。

品讀就是對曆史人物和事件背後的人性的解讀。品讀是要去品味、去閱讀,能找到裏麵能給你以啟迪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三國曆史如同一杯香茗,要去細細品味,才能解其意味。“品讀”曆史,才是當今最符合大眾的曆史閱讀方式。唯有用心品讀,才能發覺曆史之妙處,風雲人物之睿智,從而有所領悟,從中借鑒人生之道。

“要想做事,先學做人。”一段三國曆史,就是一本教人為人處事的百科全書,裏麵有成功,有失敗,有智慧,有教訓。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一開始,曹操軍力薄弱,而劉備正在寄人籬下,孫權還未登上政治舞台,但後來曹、劉、孫卻成氣候,三分天下。這中間除了運氣,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大到政治、經濟、帝王之術,小到做人的變通與圓滑,無不凝聚著智慧之光。一個不懂得應變做人的人肯定也談不上建樹,以關羽之神勇,尚有敗走麥城的一天;以諸葛亮之明智,也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做人難,做個成功的人更是難上加難。

縱觀真正的成功者,他們遵循的原則是: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有了這個做人之根本,一個人才可能在紛繁的世界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但看曹操、劉備的成功,他們文不如眾多之名士,計不如謀臣,武不如戰將,卻能鼎足而立,指點江山。揭開他們成功的麵紗,我們發現,支撐他們成功的內核是一種成熟機變的“為人之道”、“為官之道”、“為友之道”和讓人霧裏看花的“權變之術”,他們處事、為人的方法因為睿智精妙,而成了傳世的謀略。我們讀的是《三國演義》,崇拜的是英雄,學的卻是最精妙的為人處世之道。細心品讀,其收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如此看來,《三國演義》,不可不看,更不可不品讀。花上2個小時,泡上一壺茶,品讀這本《三國的那些人與事》。閱罷,對人對事你將有洞若觀火的睿智和明慎,你的人生也會豁然開朗。或許,目前正困擾你的種種人生疑惑,能從這裏找到釋放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