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命日本航母的死亡首航
屏彩重現
1944年11月28日,僅服役9天的日本最大航母“信濃”號,在三艘驅逐艦的陪伴下連夜出港,開啟首航。航行中,一艘美軍潛艇突然出現在“信濃”號前方,隨後向“信濃”號發射6枚魚雷,身中4彈的“信濃”號為何不以為然,又是什麼原因使其突然葬身大海?晟短命日本航母的死亡首航,預示了日本帝國主義最終走向滅亡的哪些征兆?BTV青年頻道《軍情解碼》邀著名軍事專家張召思教授為您解密日本最後—艘航母的覆滅!
“信濃”號航母突然高速駛離橫須賀港
航空母艦曾經是當年日本法西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籌碼,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急需補充航母兵力。於是,1942年6月底,決定將原定於1944年末建成的“大和”級戰列艦3號艦改建為航母,這就是日本在二戰中的最後一艘航母——信濃號。1944年11月,美軍B-29轟炸機飛臨東京上空。雖然B-29的高空轟炸不能擊沉重型戰艦,但重創還是沒問題的。所以,日軍判斷美軍很有可能將東京灣中的橫須賀海軍工廠列為空襲目標。當時,匆匆完成改裝的“信濃”號武器不全,又無飛機,讓其留在東京灣內隻能是B-29的靶子,因此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海軍大將豐田副武電令“信濃”號艦長海軍大佐阿部俊雄“向瀨戶內海西部回航”,意在讓“信濃”號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內海。阿部俊雄決定為了躲避美軍潛艇可能的襲擊和保持秘密行動的宗旨,“信濃”號應連夜出發,高速航行。於是,11月28日13時30分,日本號稱“不沉肮母”的“信濃”號搭載大部分艦員和少量工人,在第17驅逐艦隊的“濱風”號、“磯風”號和“雪風”號三艦的護衛下離開橫須賀,開始了處女航。這一天,是這艘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服役的第九天。
“信濃”號連夜航行。美潛艇突然出現
“信濃”號小心翼翼地按Z字形航線前行,這種走法相對直航更容易給當時潛艇魚雷的火控係統製造麻煩。它並不知道,一艘美軍潛艇“射水魚”號被要求待在東京以南240公裏、八丈島以北的位置待機,以便隨時救援自馬裏亞納出發轟炸關東地區、可能被日軍擊落的B-29機組人員。1944年11月28日夜晚,“射水魚”號意外地與“信濃”號相遇了。關於兩者的相遇,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1944年11月28日白天,“射水魚”號發現自己的雷達壞了,馬上開始搶修,但是一天都沒有修好。所以,一入夜“射水魚”號馬上在日本伊豆諸島的藺灘波島外20公裏處浮上水麵,抓緊搶修此前因故障停用的雷達。
1944年11月28日晚7時,“射水魚”號搶修雷達時發出的測試信號,被航行中為“信濃”號護航的“磯風”號驅逐艦探測到,阿部俊雄下令加強警戒。晚9時,在“信濃”號右後萬又發現不明艦隻,“雪風”號驅逐艦受命前往偵察,發現是漁船而非美軍潛艇。晚10時,在“濱風”號驅逐艦前方6000米處發現水上目標,“濱風”號驅逐艦立刻加速前往偵察,為了確保本艦安全,“信濃”號發出了“迅速返回”的命令。晚10點45分,在“信濃”號的右舷疑似發現了—艘潛艇。這正是美軍潛艇“射水魚”號。“濱風”和“雪風”兩艘驅逐艦迅速做好了炮擊的準備,但阿部俊雄擔心暴露目標,下令不得開炮。
美潛艇發現一座“小島”在移動
1944年11月28日晚8點34分,“射水魚”號艦橋上的瞭望員突然稱視線中出現了“一座小島”,但中尉波紮爾在雷達上卻找不到這個目標。8點48分,波紮爾大叫起來:“小島”在移動!艇長中校恩賴特以望遠鏡觀察,在30度方向的水天線遠端,有一疑似油輪的物體正以20節的速度向西南方向移動,因目標距離較遠,海況極為惡劣,一時無法判別艦型。此時,這座移動的“小島”——“信濃”號仍然保持Z字行前進,但很快就被“射水魚”號趕上,恩賴特發現這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艦,並且還有數量不明的驅逐艦護航。他立即下令潛艇下潛,躲避日驅逐艦的攻擊。另一邊,“信濃”號的艦長判斷美軍可能在誘敵,命令日軍艦艇轉向,以全速直線航行,甩開美軍潛艇。日軍艦艇以25節以上的高速開走,“射水魚”最大航速隻有伯節,恩賴特命令“射水魚”號繼續追蹤日軍航母編隊,期望日艦自己減慢航速或改變航向。“信濃”號全速航行幾個小時後出現了問題,一根主軸發生了故障,導致航速降低到了15節。“射水魚”號全速航行,終於在11月29日淩晨再次發現了“信濃”號。
“射水魚”號發射魚雷命中“信濃”號
由於敵人有三艘驅逐艦緊密跟隨,恩賴特發電報請求支援。但是,周圍一百海裏內並沒有其他美軍潛艇。這封求助電報被“信濃”號偵測到,但阿部俊雄以為這是來自美軍攻擊潛艇群中的另一艘。由於多次偵測到近距離美軍潛艇的雷達渡和無線電信號,阿部堅定地認為艦隊已經中了美軍潛艇群的埋伏,決定艦隊緊急轉向,朝另—個方向行駛,逃離美軍潛艇群的伏擊,而這正是麵對“射水魚”的方向。